評鑑只看論文數,是因為這樣『定量』最簡單,尤其用現成國外的資料庫(SCI,SSCI),3篇比2篇厲害,超好算,連工讀生都會算!

教育部對系所的評鑑並不太重視教學和輔導,連帶著一些大學對教師的評鑑也不重視教學和輔導。

問題在於,『教學與輔導』怎麼評?

教學當然重要,大家都會說!只是怎麼評量老師在教學上的投入?這就難了。因此頂多算算鐘點數及學生填的教師評量,說穿了,還是用『數字』評量。程度差的學生要花多少心思教學及輔導?這真的很難估算,還是算算有多少學生考進頂尖大學研究所,拿幾張證照等等比較簡單!

Back to 是誰讓教師不安心不樂業 


評鑑只看論文數 教學不重要嗎
 
【聯合報╱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宜縣礁溪)】 2011.06.27 02:58 am 
 
最近有幾所大學因教師未能依規定在一定時限內發表固定論文數或升等,遭到解聘,而引起這些教師或學生抗議!

目前各大學都是依教育部當初規定,教師要撰寫專書或發表一定的論文篇數才可以升等;而教育部這幾年會以系所內專任教授或副教授的人數為系所評鑑基本門檻,所以有些學校也就要求教師於一定時間內升等,以達到評鑑要求。因此,這幾年來大專院校的現象就是一些教師拚命寫論文升等

要求教師發表論文來提昇學術成就是無可厚非的,但若這些論文無助於教學,也無助於社會發展,而只是關起門來為升等而寫論文,其意義何在?

所以,目前大專院校的最大問題,並不在於教師的學術成就為何?也不在於專任教授、副教授人數有多少?核心應在於學生的素質、求學心態為何?對學生的教學成效應該取代教師的學術成就,系所評鑑不應該還用過去單以學術的標準來要求。

尤其對於後段班私立大學而言,其在教學上的用心,要比前段班的公立大學花更多的心思,讓這些原本不應該進入大學的學生能夠適應自主學習的態度外,更要用很多補救教學措施,把他們的程度提高到基本大學生的水準。這些學生有近三分之一是弱勢家庭來的,他們一進大學就要貸款繳費,生活費就要靠打工。教師對於這些學生不僅要在學業上重新教起,在生活上也要隨時輔導。

但是,教育部對系所的評鑑並不太重視教學和輔導,連帶著一些大學對教師的評鑑也不重視教學和輔導。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當一位教師在學術上有重大成就卻無法轉移到學生身上時,這樣的教師只能說是位好的學術研究者,但是否是一位對學生有助益的優良教師是可質疑的。

到底我們需要的是會教學的大學教師,還是會寫論文的大學教師?在面對學生素質低落,極需要教師更用心於教學與輔導時,教育當局應該思考評鑑的指標是否有必要以論文為單一導向?何不也以教學當做教師的學術成就呢?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u2023 的頭像
chiu2023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chiu20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