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顆閃亮的巨星~麥可傑克森,不管他熟不熟悉麥可傑克森的音樂。
他是這樣的名人。
巨星殞落,熟悉與不熟悉麥可傑克森音樂的世人都同樣令人不聲欷噓。
我就是那個不熟悉麥可傑克森音樂的人,我沒看過他本人完整的演出,但我為什麼知道麥可傑克森呢?
麥可傑克森的招牌舞步一直不斷的被模仿,我雖不懂那歌名、舞名,但那樣的服裝、音樂、動作,一看就知道是在學麥可傑克森。
這就是麥可傑克森,他有他獨特的特色,別人只能模仿,無法抄襲,更無法超越。
因此,越多的模仿,讓麥可傑克森越有名!
他是這樣的名人~他無人能及的獨創性造就了他無人能及的影響力。
他是天才,是個瘋狂的天才。
他的成就超凡,但內心充滿了瘋狂、奔放、衝突、苦悶、困擾 ........;
雖然皮膚問題及戀童問題纏繞著他,但他深深烙印在人們腦中的印象還是音樂上的成就。
麥可傑克森像畢卡索、梵谷、莫札特、貝多芬、牛頓、愛因斯坦等等瘋狂級天才,
都是魅力無人能檔,
同樣都有他們的獨特性及瘋狂性,這就是天王,閃亮的巨星!
在人們心目中,巨星不死,依舊閃亮!
天生歌手 麥可傑克森清亮假音囈語扣心弦
中央社 日期:2009/06/26 14:16
(中央社台北26日電)美國流行音樂天王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25日驟逝,美妙的歌聲從此成為絕響。不管是童年時期純粹的清亮,還是成年後感情流露的動人詮釋,麥可的歌聲一派地雌雄莫辨、高亢嘹亮,演繹歌曲不落窠臼,喜於多方嘗試,堪稱美國現代樂壇最具代表性歌手。
1960年代,「傑克森兄弟合唱團」(Jacksons 5)時期的麥可還是個小男孩,童稚的聲音清澈嘹亮,純粹地毫無雜質,不過1971年推出個人專輯後,麥可的歌聲逐漸漸轉為中性的高音。
1970年代中期,麥可在「Shake Your Body」等歌曲中,加入所謂的「歌聲式打嗝」(vocal hiccup),這種特殊唱法,唱到一半時突然大吸一口氣或是夾雜喘氣聲,來幫助詮釋興奮、難過或害怕等情感。
1970年代晚期,「牆外」(Off the Wall)專輯發行後,麥可的歌唱功力已深獲好評,「Allmusic」雜誌形容他是「擁有莫名天賦的歌唱家」;「滾石」(Rolling Stone)則將他歌聲中的「上氣不接下氣、夢囈式的結巴」,與另一位知名歌手史提夫汪達(StevieWonder)相提並論。
「滾石」分析說:「麥可清柔的高音,美得異乎尋常,大膽卻平順滑進的驚人假音,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1982年,麥可推出「顫慄」(Thriller)專輯,滾石雜誌認為,此時的麥克嗓音轉變成「帶有憂傷味道」、「完完全全的成人歌聲」。
1987年「飆」(Bad)專輯中,麥可刻意發錯一些字的音;1990年代「Dangerous」發行後,麥可唱腔更加用力,詮釋過去他描寫過的主題。
「紐約時報」指出,麥可在這張專輯裡,「大口呼吸、聲音帶點緊張的懺抖,或是突然落入極度絕望的低聲輕語、緊閉牙齒發出的嘶嘶聲」、「語調悲苦」;不過當唱到兄弟之情或其他正面議題時,麥可的歌聲又會轉回「柔和」。
2001年,麥可推出最後一張專輯「萬夫莫敵」(Invincible),成績不盡理想,不過「滾石」指出,此時43歲的他還是一心表演,他的歌聲「精心詮釋,帶著縈繞人心的和諧」。
身兼音樂人、導演等多重身分的非裔美籍作家喬治(Nelson George)盛讚麥可的嗓音兼容「優雅、壓迫、吼叫以及自然的孩子氣。他的假音、他的柔和,在在彰顯了身為一代巨星的要素」。
1984年,麥可因為音樂與文化的卓越表現,在好萊塢星光步道上留名。他打破種族藩籬、改變音樂錄影帶的呈現,為美國現代流行樂帶來極大貢獻,也影響嘻哈、流行樂與R&B後進,如瑪莉亞凱莉(Mariah Carey)、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與賈斯汀(JustinTimberlake)等人。
(譯者:中央社鄭詩韻)
音樂全才的麥可傑克森
中廣音樂網 日期:2009/06/26 14:26
流行樂界的巨星(麥可傑克森)今天傳出在他洛杉磯的住處心臟病發猝死,得年50。
麥可傑克森被譽為流行樂天王,西方流行樂壇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成就已超越貓王。他是出色的音樂全才,作詞、作曲、場景製作、演唱、舞蹈、樂器演奏都有卓越的成就。他融合了黑人藍調與白人搖滾的獨特MJ樂風,時而高亢、時而柔美的嗓音,空前絕後的高水準音樂,規模宏大的演唱會無不在世界各地引起極大轟動,他在全球擁有億萬歌迷。
他擁有世界銷量第一的專輯(Thriller),銷量達1.04億張(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數據)。他的唱片總銷量數以億計,據2006年底統計,他的正版專輯全球銷量已超過7.5億張,被金氏世界記錄大全記錄。他是音樂史上第一位在美國以外賣出上億張唱片的藝術家。他的舞步月球漫步更是讓無數的明星效仿。2006年,金氏紀錄頒發了一個最新認證:世界歷史上最成功的藝術家。他一個人支持了世界上39個慈善救助基金會,保持著2006年的金氏個人慈善紀錄,是全世界以個人名義捐助慈善事業最多的人。他患有白癲風皮膚病,皮膚呈現白色。
有人說麥可傑克森是一個神奇的怪物,渾身上下充滿一股神秘的力量,在音樂響起時他的節奏能帶動全世界的脈搏。
詹偉雄:我們並不孤寂─告別麥可與那個青春
【聯合報╱詹偉雄】 2009.07.09 03:10 am
麥可傑克森驟逝,全世界震驚,如果要數數上一次這樣的驚駭發生於何時,恐怕得遠推到英國黛安娜王妃的車禍身亡,而那已是十二年前的事了。
八○年代 回到威權鐵牢籠
一位美國黑人歌手的去世,能讓億萬人覺得失落、傷心與心碎,說明著麥可的死和其他名人的死有著極大的不同:跨越了種族、語言和地理的邊界。對歌迷們而言,麥可的死不僅是一則新聞,而是一個事件、一樁文化創傷,因為它撩起記憶,使人們回到想像的從前,正是如此,他們悼念的不只是一位名人之死,還包括著被麥可啟蒙的自己的青春。
麥可歌舞 年輕人引入自信
一九八○年代—如今回想起來—是世界胎動前夕的苦悶期,冷戰僵局未解,雷根的老人政治向全世界推銷著保守主義,迪斯可驅走了搖滾樂,社會彷彿又將回到威權複製的「鐵牢籠」(iron cage)裡。也就在這苦悶的年輕歲月裡,麥可用奔放的身體、砲彈般的節奏、黑暗美學的視覺經驗,爆炸性地挑釁著雷根時代老舊的文化成規。在他飛動的兩只白襪黑鞋指間後,萬千年輕人追隨,因為麥可說出了他們說不出來的心事、喊出了生活裡被壓抑的憤怒,更重要的是:藉著身體在歌與舞中的肆意律動,麥可為弱者位置的年輕人引入了自信,特別是一種「美學」上的自信,相信自己在生活世界裡具有創造生活樣式的自由與能力,過往被大人視之為年輕人魯莽象徵的「情緒」、好勇鬥狠標誌的「身體」、幼稚乳臭未乾的「純真想法」,在麥可親身示範的歌舞中,都成了讓自己「更好」、「更美」的資源,而不再是「劣勢族群」的汙名疤痕。
音樂故事 寫入年輕人敘事
因而,對於在那個時代掙扎崛起、試圖藉由反抗成人世代舊型式而證成自己新價值的年輕人而言,麥可的〈Thriller〉、〈Billie Jean〉和〈Beat It〉既是對「年輕身體」的歌頌(在速度感的舞蹈中,甚而引入「月球漫步」和「四十五度前傾」的個性魔法),也是對「舊文化形式的嘲弄」(在〈Thriller〉的MV中,大人電影中的「殭屍」成了能歌善舞、多元面貌的平民英雄),在八○年代年輕人焦慮地尋找自我、透過反叛成人世界裡解自我、肯證自我為一「良善美好個體」(authentic self)的歲月裡,麥可透過MV和CD訴說的音樂故事,一首首地寫入那個世代年輕人的自我敘事裡。
麥可的死,召喚起那段因被他的音樂所昂揚與啟蒙過的記憶,所以對歌迷來說,它不是一個新聞,而是必須在生命故事裡新寫入一個「離別章節」的創傷,他與那個世代的歌迷們那麼深深地相關,因而你毫不意外地會有那麼多人感謝他,即便麥可傑克森的晚年纏繞著不計其數的負面新聞,但那都無損世界對他曾有過的美好認同。
麥可的死 召喚啟蒙的記憶
八○年代終,世界大變,認同的世界裡開始眾神喧嘩,我們幾乎可以確定,再也沒有一個大眾文化英雄,能有麥可席捲人心的位置了,這個告別,因而何止意味深長啊… …。(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2009/07/09 聯合報】
相關文章:
- 麥可過世1週年~短暫璀璨的生命,是否更能永留人間? (2010/6/25)
- Heal the world (2010/6/26)
- 巨星猝逝~永遠的流行樂天王 (2009/6/27)
- 黑與白的認同 (2009/6/27)
- 戰慄的孩子 渴望愛與認同 (2009/6/27)
- 孤寂的身影 瘋狂的行徑 痛苦的心靈 (2009/6/28)
- 告別人間,瀟灑離去 (20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