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 1656~1742)以哈雷彗星留名天下。在我印象中,他是位年輕有為的青年才子。

 

今天(11/8)是哈雷的生日,花了一些時間來認識哈雷彗星之外的哈雷。 

 

哈雷1673年進入牛津大學皇后學院就讀,他在畢業前(20歲)就發表了關於太陽系和太陽黑子的研究論文。

 

1676年(20歲)離開牛津,前往南大西洋上的聖赫倫那島(Saint Helena) ,並在那裡研究南天星空。他在當地觀察到水星凌日,並意識到可以用類似的金星凌日來確定太陽系的絕對規模。1678年5月,他返回英國。在接下來的一年,他代表英國皇家學會前往但澤(格但斯克)。此後他發表了包含341顆南天恆星的詳細數據的《南天星表》,因為這份星表加上附屬的星圖,他獲得了與第谷同樣崇高的聲譽。他被授予牛津碩士學位,並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聖赫倫那島(Saint Helena)堪稱為大西洋上的「滄海之一粟」。1815年拿破崙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他1821年死於島上。

很難想像當年20歲的哈雷,從英國出發,搭了多久的船才抵達這兒。

  

 

1682年,還沒被稱為哈雷彗星的哈雷彗星來訪時,牛頓39歲,哈雷26歲。那一年,哈雷與瑪麗·圖克結婚。(這次哈雷彗星的造訪,有的書上寫1680年底到1681年,維基百科寫1682年)

 

1684年8月,哈雷28歲,牛頓41歲。哈雷去劍橋與牛頓討論「克卜勒問題」(行星軌道為何是橢圓的),這時牛頓聲稱已在一篇論文中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沒有發表。哈雷要求看這篇論文,牛頓怎樣也找不到。他說服牛頓再寫一篇,於是牛頓用兩年時間寫成了自己最偉大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皇家學會最初承諾會付錢出版該書,但書寫成之後,卻認為該書賣不出去,會讓學會承受太大的經濟損失而反悔。哈雷只好自己出錢出版該書。

 

(左邊的牛頓畫像,由Godfry Kneller繪於1689年,當時牛頓46歲)

(右邊的哈雷畫像,由Thomas Murray繪於1687年,當時哈雷31歲)

 

1698年,哈雷受命擔任一艘探險船的船長,目的是研究地球的磁場。後來因為部下反抗於1699年7月被迫回到英國。1699年9月哈雷再次大西洋的航行。他一共花了兩年的時間在大西洋上從北緯52度一直航行到南緯52度。1701年,他發表了《通用指南針變化圖》。 

 

我找到一張有經緯度的地圖,大約標示北緯52度到南緯52度的區域。

(美國和加拿大的邊界是北緯49度)(南美洲最南是合恩角(荷蘭語:Kaap Hoorn,西班牙語:Cabo de Hornos)是南美洲智利火地群島南端的陸岬,被廣泛認為是南美洲的最南端。它的座標是南緯55度59分00秒;西經67度17分00秒,是世界上最南端的聚落) 

 

1705年(41歲),愛德蒙·哈雷發表論文,指出1456年、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現的彗星其實是同一顆彗星,並預言這顆彗星將於1758年重返。當這顆彗星於1758年重返後被命名為哈雷彗星,而這時哈雷已經去世17年了。

 

相關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u2023 的頭像
    chiu2023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chiu20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