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學的「蒙文古籍文獻展閱室」裡,有一幅銅製的「蒙古文石刻天文圖」,原件藏於五塔寺。
看到這幅天文圖,直覺就想到「蘇州石刻天文圖」。
蘇州天文圖是宋朝的作品,蒙文天文圖則是清朝的作品。
這幅天文圖被鑑定為蒙古科學家明安圖所做。
明安圖(1692~1763),字靜庵,正鑲白旗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曾歷任欽天監五官正、兵部郎中和欽天監監正等職務長達50餘年,是傑出的天文學家、測繪學家和數學家。
從康熙五十二年到乾隆十七年近40年的時間裡,明安圖參加了清政府幾部大型天文曆法書的研究編寫工作,為中國的天文曆法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對新疆地圖的測繪中,明安圖採用了「三角測量法」、是我國首先採用近代科學新方法測繪地圖的專家、在我國測繪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他所著《割圓密率捷法》是我國十八世紀優秀數學著作之一,他以30年的辛勞研究數學中的一個分支——無窮級數,取得成果,成為十八世紀很有影響的數學家。
明安圖以其在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傑出貢獻,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002年5月26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將國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於1999年1月16日在河北興隆發現的編號28242的小行星命名為「明安圖星」,並贈送給正鑲白旗人民政府。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zPNzjGD.html
現置於蘇州文廟的石刻全天天文圖碑,碑全高二公尺有餘,上部為天文圖,下為說明文字。
此星圖的原著者為南宋黃裳(1146~1194),任太子太師時(~1190 AD),為教導太子嘉王趙擴天文、地理知識,所繪的八幅圖之一。而石碑刻於南宋淳祐七年(即公元1247年),由王致遠負責書文和刻碑的工作。所依據的素材主要是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至公元1085年)的觀測結果。
天文圖分兩部分﹕上半為一圓形全天星圖﹐下半為說明文字。碑額題“天文圖”三字。星圖直徑約91.5釐米﹐按照中國古代傳統的“蓋圖”方式繪製。它以天球北極為圓心﹐畫出三個同心圓。內圓稱為“內規”﹐直徑19.9釐米﹐是北緯約35°地方的恒顯圈(見天體視運動)。中圓直徑52.5釐米﹐為天球赤道。外圓稱為“外規”﹐直徑85釐米﹐相當於上述地方恒隱圈的範圍。有28條輻射狀線條與三圓正向交接﹐分別通過二十八宿的距星。線端界外注有二十八宿宿度數據。兩圈間交叉密注與二十八宿相配合的十二辰﹑十二次和州﹑國分野等各12個名稱。圖下的文字說明﹐概略敘述天文基礎知識。全圖共刻恒星1﹐400多顆﹐銀河帶斜貫星圖﹐黃道為一偏心圓與赤道相交於奎宿和角宿範圍內的兩點。(百度百科)
進一步參考:蘇州石刻〈天文圖〉新探(黃一農)
http://thnf-web.vm.nthu.edu.tw/history/shows/show01/astronomical.chart/contents/chart.html
Back to 2017 三訪呼和浩特(首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