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內蒙古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的資料室,院長大方把每個櫃子都一一打開,讓我們自由翻閱。

 

我首先從書夾裡拿出來檢視的是《西學大成》,字體小到幾乎無法辨識。

 

字為什麼這麼小?張老師說這是「石版」印刷,還可以印更小,便於科舉時攜帶當小抄。

 

接著又翻閱其他書匣,把這三種不同印刷方式的書擺在一起拍照。

 

張之傑老師講解這三種印刷方式:

 

清末時石印、鉛字和銅版畫已傳到中國,書籍出現雕版、鉛版、石印並存的現象。

 

上圖《輯古算經》為雕版,下左《重學須知》為鉛版,下右《西學大成》為石印。

 (張老師補正:上圖《輯古算經》放大後,以「下」字為指標,發現全都一模一樣,且邊緣整齊,故為鉛版。)

 

 

《重學須知》之插圖為銅版畫。

 

石印是將繕寫的書稿,以攝影技術投影到塗有藥膜的石版上,可以隨意放大或縮小。

 


 

翻閱 《造紙與印刷》(李約瑟主編),做了一些功課:  

 

印刷術大約起源於七世紀,雕版盛行於宋代。宋代(西元960~1279)為中國印刷史上的黃金時代。宋初,佛教徒開始印製規模宏大的《大藏經》,繼之,官方也監印儒家經典、史籍及詩文集,道教徒在這時期刊印的道藏,其數量也不下於佛經。(p205)(繼續閱讀:2017 三訪呼和浩特~木刻蒙文大藏經)

 

蒙古族滅南宋統一中國稱元(1260~1368),在印刷術方面,元初不但繼承宋代優良的傳統,且有創新。 (p215)

 

明代繼續承襲宋元傳統,更加發揚光大。

 

清代(1644~1911)在滿族統治下,仍然承襲偉大的文化傳統,較前朝更積極倡導刻印與編纂工作,除了雕版外,平版石印(lithrography)也起了相當的作用。過去翻印書籍時,雕版之刻工需精雕細刻,才能倣製摹真。平版石印術可以直接翻印書畫、手跡及珍本,筆畫清楚,高度逼真,且能速成,因此出版家多喜採用此法。十九世紀末,科舉所用的讀本多用照相石印法(photplithrography)縮印袖珍本以便於攜帶。(p234)

照相石印術最初由英國傳教士於道光年間(西元1833年)傳入中國,後在上海由天主教的土山灣印刷所用來印刷傳教圖書。同治末年(西元1874年)點石齋在上海開業,印刷小字書籍,售賣時附帶放大鏡以便閱讀。(p237)

 

 

宋元明清朝代更迭,但文化傳統仍繼續,蒙族及滿族並未消滅中華文化,而是更加保存與發揚。

 

想到現在綠營汲汲於去中國化,數典忘祖捨棄固有文化傳統,陷台灣於無根的窘境,心中只有無盡的悲哀。

 

 

Back to  2017 三訪呼和浩特 (首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u2023 的頭像
    chiu2023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chiu20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