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4-王勃-滕王閣序.jpg

王勃(650-677),初唐詩人,出身貴族世家,自少聰慧,十七歲時獲沛王李賢徵為侍讀,平步青雲,後因撰寫《檄英王雞》觸怒唐高宗,被斥逐出王府流寓蜀地。

三年後,回京參加官員詮選,聲名大噪,結果出任虢州參軍,在職期間因殺人而獲罪免官,其父王福畤亦受牽連,被逐交趾。

674年,改元大赦,王勃得以出獄,於675年回歸故鄉龍門。

675年秋天,王勃決定南下交趾去探望受他牽連的父親,跟父親當面致歉。

他從洛陽出發沿運河南下,途經南昌時,在滕王閣上寫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流傳千古。

11月經廣州時,在寶莊嚴寺(即今六榕寺),寫下了中國文學史上最長的寶塔銘文《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

寶莊嚴寺建於梁大同三年(537年),至今1460多年歷史的佛教寺廟,內有建於宋代的舍利塔(今人稱“六榕花塔”)。

王勃造訪時,寶莊嚴寺舍利塔正好修葺一新,寺僧一直是王勃的粉絲,於是請這位名人撰寫碑記,王勃一揮而就,就有了這篇碑文。這篇銘文,是中國文學史上已知篇幅最長、內容包羅最廣的寶塔銘文,足足有3000餘字。(百度百科[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

北宋初,寶莊嚴寺毀於火災,端拱二年(989年)重建,改名為凈慧寺。

元符三年(1100年)大文學家蘇東坡來寺遊覽,見寺內有老榕六株,題書“六榕”二字,後人遂稱六榕寺。

六榕寺位於現今廣州市越秀區,大門上有一副對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為民國初年順德文人岑學侶撰寫,聯中「博士」指的是王勃,「東坡」指的是蘇軾,以紀念他們對六榕寺的貢獻。

676年夏天,從交趾北返,8月渡海時溺水而死,得年26歲。

台灣人尊奉的水仙尊王,王勃名列其一。

 

王勃的千古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滲透古今、撼動人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相關文章

★ 2024廣州行~六榕寺因蘇東坡題字而聞名(2024/11/18)**

★ 水仙尊王~水利河航之庇佑 (2024/12/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u2023 的頭像
    chiu2023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chiu20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