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0-延平郡王祠-02.JPG

今年(2022年)是鄭成功收復台灣360年。

1661/3/23,鄭成功率領25000餘將士從料羅灣出發,

1661/4/29,登陸台灣鹿耳門,與佔領台灣的荷蘭人作戰;

1662/2/1,荷蘭殖民者揆一在投降協議書上簽字。統治台灣38年的荷蘭人撤出台灣。

1662/6/23,鄭成功猝逝,壯志未酬,享年39歲。

 

鄭成功過世後,當地居民們建一小廟祭祀延平郡王鄭成功,因有政治上的顧慮,故使用「開山王廟」之名稱,「山」暗指「臺灣」,有隱喻鄭成功為「開臺聖王」之意。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牡丹社事件,清廷派沈葆楨來臺。1875年,沈葆楨等人上疏追諡鄭成功、建立專祠與編入祀典中。

延平郡王祠為一福州風格的建築。聘請福州師傅林恩培前來營造,材料也全來自福州。

東、西轅門上分別有有「聖朝褒祀」及「明室遺臣」之木匾,均為知府周懋琦所題。

三川門正面中央有直書之「奉旨祀典」及下方橫書「明延平郡王祠」之石製門額,左門為「擎天」,右門為「闢地」,此皆為沈葆楨所書。

三川門後方則掛有福建省武平縣知縣盧紹昌進獻的木匾「前無古人」。

 

仔細看門匾上的「明」寫成「眀」,但這個「眀」字中的「目」不是指眼睛,而是「囧」(窗牖/ 牖: [ㄧㄡˇ] /囧:[ㄐㄩㄥˇ],也寫作「朙」,是指窗戶照進月光,展現鄭成功反清復明、永續光明發展的雄心宏願。
(〔紙上博物館〕明延平郡王祠-鄭成功文物館/【人間社 謝佩蓁、王湘溱 台南報導】2020-12-22)

20220330-延平郡王祠-07.JPG

 

鄭成功病逝後,由兒子鄭經(1642-1681)治理台灣,陳永華輔佐,建孔廟、立太學,在台傳續中華文化。

20220330-延平郡王祠-03.JPG

沈葆楨上奏建祠後,光緒元年正月初十日(1875年2月15日),朝廷准奏下詔曰:

前明故藩朱成功,曾於康熙年間,奉旨准在南安地方建祠。該故藩仗節守義,忠烈昭然。遇有水旱,祈禱輒應,尤屬有功臺郡。著照所請,於臺灣府城建立專祠並與追謚,以順輿情。欽此。

20220330-延平郡王祠-04.JPG

日治時期,因鄭成功具有日本人血統而受到日人敬重,並將之作為臺灣與日本間的「導引線」,以利於日人統治台灣之正當性。

1895年12月,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進獻了匾額「力挽迴瀾」,掛在延平郡王祠正殿上方。

1896年7月25日,臺南縣知事磯貝靜藏上書臺灣總督桂太郎,建議以鄭成功之忠烈與開臺事蹟與其母田川氏的貞烈事蹟為由,將鄭成功廟(延平郡王祠)改為「開臺神社」。

神社前殿供奉鄭成功,後殿祭祀鄭母田川氏,左為寧靖王朱術桂及五妃(袁氏、何氏、王氏、秀姐、梅姐),右為鄭克臧及其妻陳氏,東西兩廂房則是殉難將領各140位。

20220330-延平郡王祠-05.JPG

台南的延平郡王祠,供俸的塑像是楊英風的作品。

兩旁的楹聯是沈葆楨寫的: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20240724-延平郡王祠-01.JPG

延平郡王祠含周邊是個正三角形,水池是金門島造型,寓意鄭成功是從金門出發來台。

20220330-延平郡王祠-06.jpg

 

 

這尊鄭成功騎馬雕像,以泉州花崗石製,長8m、寬4m、高7m,重達200公噸。

20220330-延平郡王祠-01.JPG

 

相關文章:

鄭成功受封延平王(2024/7/24)**

鄭成功收復台灣360年 (2022/4/3)**

贔屭與赤崁樓 (2021/9/3)**

 

Back to  開台聖王鄭成功 (首頁)**

Back to  悅讀閱讀 (首頁)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u2023 的頭像
    chiu2023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chiu20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