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9-奈端何時變牛頓-01.JPG

去年(2024年)7月,一位物理友人突然發現牛頓以前叫奈端,伽利略叫加里尼。

我是知道牛頓以前叫奈端,但不知道奈端是什麼時候變成牛頓的?

當時查了一些資料,也和好幾位物理前輩討論,但最後沒有收工,不了了之。

對於[奈端]何時變成[牛頓],我請教物理前輩,當時得到三個訊息:
(1)不知。但知道「奈端」是江浙人的音譯,當然不適用後來的「國語」。
(2)民國十二年(1923)「科學與人生觀」在上海論戰時,還在用「奈端」。
(3)1924年,「國語統一籌備會」明確國音應當以實際存在的口語語音作為標準,並一致通過改為以北京語音為國語標準音。

前天科月編委會,又再次聊到這個話題,於是我又開始翻舊帳,把之前有查但沒有整理完的資料給釐清。

先把目前整理的資料製成一目了然的表格,如下:

20250329-奈端何時變牛頓-02.JPG

明末清初傳教士將西方科學傳入中國。

牛頓的定律及理論,是清代才傳入的。

1742年(乾隆7年)完成的《歷象考成後編》,用「奈端」為牛頓的譯名,這是出版中文著作中最早提到牛頓的名字。

20250331-奈端最早出處-御製歷象考成後編-02.JPG

 

大學士阮元(1764-1849)編寫《疇人傳》以及李善蘭(1810-1882)翻譯的《談天》(1859年出版)也都把Newton譯為奈端

20250329-奈端何時變牛頓-03.JPG

《疇人傳》是中國清代阮元(1764-1849)撰寫的一部傳記集,始編於1795年,1799年完稿。

主要記載了中國十九世紀以前歷代天文、曆法、數學名家的生平事跡與主要學術成就。

全書共46卷,總共記錄了280位歷算學家,其中也包含明末以降傳入中國的各種外國天文、數學書籍中提及的37位外國科學家。

 

外國科學家在卷43到卷46,您認識哪幾位?

可以看到奈端(牛頓)在卷46。

怎麼沒有伽利略呢?克卜勒在哪兒?(答案先保留,上網很容易找到《疇人傳》全文)

20250329-奈端何時變牛頓-04.JPG

20250329-奈端何時變牛頓-05.JPG

接下去,來看李善蘭翻譯的《談天》。

由李善蘭和偉烈亞力合譯成中文,名為《談天》的底本,是約翰·赫歇爾於1849年出版的《天文學大綱》(Outlines of Astronomy) 。

約翰·赫歇爾爵士(Sir John 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 1st Baronet,1792-1871),英國天文學家、數學家、化學家及攝影師,

其父親是發現天王星的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1738-1822)。

炫耀一下,2019年我去過位於英國巴斯的赫歇爾家。

20250329-奈端何時變牛頓-06.JPG

20250329-奈端何時變牛頓-07.JPG

20250329-奈端何時變牛頓-08.JPG

20250329-奈端何時變牛頓-09.JPG

科月前輩W老師說了一段超可惜的往事:

《奈端數理》是艾薩克·牛頓所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一個十九世紀的漢語譯本,譯本已佚。「奈端」,即牛頓之舊譯名。
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原文為拉丁文。中國清代數學家李善蘭及英國人傅蘭雅(John Fryer)、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將其中第一編共14章譯為漢語,時間約為1858至1860年。1882年,李善蘭將譯稿交由華蘅芳校訂至1897年。譯稿後為梁啟超所丟失。

這段故事,可以參考韓琦老師的文章:韓琦(1998) :〈數理格致的發現—兼論19世紀以前牛頓學說在中國的傳播〉,《中國科技史料》,19((2),頁78-85。

(感謝壽爺提供此文)

 

奈端改譯為為牛頓,大約在1920年左右。

1920年羅素(1872-1970)來華講學,講當紅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曾在三一學院、劍橋大學擔任哲學教授。

1920年7月,羅素申請了一年假,前往中國和日本講學,對中國學術界有相當影響。

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西歐思想,言論自由最勇敢的君子,卓越的活力,勇氣,智慧與感受性,代表了諾貝爾獎的原意和精神」。

(維基百科[伯特蘭·羅素])

1922-1923年,愛因斯坦應邀前往日本講學,來回兩次途徑上海做短暫停留。

當時的文人,大家熟悉的如梁啟超、胡適、徐志摩,還有一些在日本留學讀物理的學者,紛紛寫文章介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講相對論當然就會提到牛頓,也就是在這些文章中,看到牛頓中譯名字的變化。

再看一次筆者整理的表:

20250329-奈端何時變牛頓-02.JPG

1920年,任鴻雋〈愛恩斯坦之重力新說〉,已改用牛頓。(有沒有比他更早的,筆者尚未查到)

任鴻雋(1886-1961),字叔永,男,四川人。
1914年至1960年任發起成立中國科學社,創辦《科學》月刊。歷任中國科學社董事會書記、理事、社長等職。為推動中國近代科學研究、科學教育事業從無到有的發展著書立說、身體力行近半個世紀,在傳播科學思想、建設科學體制、研究與制定科技政策等方面扮演了先驅的角色,是中國現代科學事業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為中國現代科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維基百科[任鴻雋])

任鴻雋(1920):〈愛恩斯坦之重力新說〉,《科學》,第五卷第十一期,1920年11月刊於於《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頁226。

20250329-奈端何時變牛頓-10.JPG

詩人徐志摩也寫了一篇介紹相對論的文章,可參考簡宗奇(2019)的介紹:

1920 年,詩人徐志摩在其內兄張君勱的介紹之下看了一本關於相對論的書,自己又參考了一些文獻後寫下一篇名為〈安斯坦相對主義(物理界大革命)〉的文章,並在1921年4月15日刊登在梁啟超主編的《改造》雜誌上。
此文洋洋灑灑有1萬餘字,可說是1篇科普文章。本文中詩人筆下的 「奈端」、「安斯坦」、「相對主義」、「伊太(乙太)」等名詞縱橫其間,以其熱情而專注的筆觸刻畫出一代文人的物理情懷。
簡宗奇(2019):〈相對論投影在詩人波心─ 看徐志摩寫相對論〉,《科學月刊》,第589期(2019年1月號)

徐志摩(1921):〈安斯坦相對主義(物理界大革命)〉,《改造》,第三卷第八期,1921年。刊於《徐志摩詩文補遺》,頁95-116。

20250329-奈端何時變牛頓-14-徐志摩愛因斯坦文 .jpg

 

1923年,周昌壽(1888-1950),出版《相對律之由來及其概念》一書,採用噶剌略、牛頓、愛因斯坦 譯名。

20250329-奈端何時變牛頓-13.jpg

1928年,胡適稱「葛利略」、「牛敦」,見於於林志忠(2018)文章,列出胡適(1891-1962)製作的一張中西比較年表,筆者猜測這些科學家人名可能都是胡適自己翻譯的。

胡適在 1928 年 9 月寫了一篇《治學的方法與材料》長文,後來收錄在他的《胡適文存》三集卷二 。該文中有一段胡適親自製作的中西比較年表:
葛利略死,牛敦生。 
葛利略的弟子陀里傑利(Torricelli)用水銀試驗空氣壓力,發明氣壓計的原理。

林志忠(2018):〈胡適談中西學術分道揚鑣的關鍵年代——剖析一段中西比較年表〉,《物理》,47卷,2018年第11期。

20250329-奈端何時變牛頓-14.jpg

 

1935年,陳遵媯(1901-1991)《天文家名人傳》:加里尼、奈端。這本書是整套書的其中一本,主編是王雲五和周昌壽。

20250329-奈端何時變牛頓-11.JPG

傅統先《現代哲學之科學基礎》:牛頓、愛因斯坦。和我們現在熟知的一樣。

20250329-奈端何時變牛頓-12.JPG

後續

科月化學前輩W老師講了一段故事:

我想起了約二十年前的教育部突然公佈了把原子論的道爾頓,改翻譯成道爾吞,並且通令全國的國中高中教科書,一律改用!我立刻去問了物理系的老師,他們向我說了這個故事,牛頓差一點也改成牛吞。因為牛頓太有名了,牛吞實在太難聽了,所以沒有改!

經過網路Line群組討論,提及「牛吞」這件事,物理前輩L說:

 四十多年前有「王唯農原則」:譯名筆劃從簡,所以「頓」一律改為「吞」,但牛頓例外。荒唐!
英文的ton讀如中文的「頓」,並非「吞」!
「爾」一律改為「耳」。所以有「道耳吞」。還有達耳文、夫奈耳、罕米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u2023 的頭像
    chiu2023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chiu20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