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滑FB時,看到聯合報粉絲頁的新聞,寫說規模8.2地震釋出的能量為1024.1爾格。
身為物理老師的我,一看到爾格這個許久不見的小單位,就認定是記者搞不清楚這個單位有多小。
號稱強震威力「相當於334顆原子彈」,怎麼可能能量這麼小?
另外,我自己也不知道爾格是哪位科學家,於是開始展開搜索。
百般搜索後,才知道爾格和達因都不是人,而是以希臘字命名。
聯合報這篇報導的內文,說1024.1爾格這個數字是「地震百問」寫的。
查看「地震百問」,還真的是這麼寫,所以不能怪記者。
那地震學家古騰堡真是說1024.1焦耳嗎?他的那個公式我是有看沒有懂。
看看維基百科怎麼說:
還是用爾格。
我只好問了一位地震專家,不過他也不知道爾格是個超小單位。
正當打算停工之際,物理老友Alfred在臉書上回應,說1024.1爾格有沒有可能是10的24.1次方,
我如醍醐灌頂,立刻展開演算,果然算出規模8.2:
這麼大的數字,幹嘛用CGS制?
原來在那個時代,MKS制還未盛行,一般還是採CGS制。
CGS單位系統最先是由德國數學家卡爾·高斯於1832年所提案,並在1874年由於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馬克士威及威廉·湯木生加入了電磁學單位而延伸。公分-克-秒單位制的尺度在實際應用上顯得過小而不方便,例如一般人的體重若用公分-克-秒單位制表示時,需要用到5位數才能表示,因此很少用在電動力學以外的領域,並且自1880年代開始國際漸不採用,但直到20世紀中葉才由更實用的MKS制取代,隨後MKS制又轉化成現代通行的國際單位制。(維基百科[公分-克-秒制] )
於是,忙了一早上的搜尋終於解謎完畢,是「地震百問」沒有把24.1寫成上標。(「地震百問」的問題29就有用到上標啊)
結案。
案外案,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