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功課看到六榕寺,有似曾相識之感,原來這是我在研究「魯班廟」時讀過的資料。
六榕寺位於廣州市越秀區,至今1460多年歷史的佛教寺廟,內有建於宋代的六榕花塔。
大門上有一副對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為民國初年順德文人岑學侶撰寫,聯中「博士」是王勃,「東坡」是蘇軾,以紀念他們對六榕寺的貢獻。
六榕寺建於梁大同三年(537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北宋初毀於火災,端拱二年(989年)重建,改名為凈慧寺。
元符三年(1100年),大文學家蘇東坡來寺遊覽,見寺內有老榕六株,題書“六榕”二字,後人遂稱六榕寺。
王勃在六榕寺留下碑文
王勃(650-677),初唐詩人,出身貴族世家,自少聰慧,十七歲時獲沛王李賢徵為侍讀,平步青雲,後因撰寫《檄英王雞》觸怒唐高宗,被斥逐出王府流寓蜀地。三年後,回京參加官員詮選,聲名大噪,結果出任虢州參軍,在職期間因殺人而獲罪免官,其父王福畤亦受牽連,被逐交趾。
西元675 年夏天,王勃赴交趾探望父親,路經洪州滕王閣,參與宴會,王勃撰成不朽名篇《滕王閣序》,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流傳千古。
11月,王勃經廣州,到訪寶莊嚴寺(今六榕寺),其時,寶莊嚴寺舍利塔(今人稱“六榕花塔”)修葺一新,寺僧一直是王勃的粉絲,於是請這位名人撰寫碑記,王勃一揮而就,就有了這篇《廣州寶嚴寺舍利塔牌》碑文。這篇銘文,是中國文學史上已知篇幅最長、內容包羅最廣的寶塔銘文,足足有3000餘字。(百度百科[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
王勃探望父親後北返。上路南行,父子後南行途中,王勃渡海溺死,英年早逝,年僅廿八。
★ 初唐才子王勃(2025/4/4)**
渡海溺死的王勃,被尊為「水仙尊王」之一,但筆者還未查到在哪一家宮廟。(在台北龍山寺)
★水仙尊王~水利河航之庇佑 (2024/12/29)**
★水仙尊王~台北龍山寺之水仙尊王與三官大帝(2025/1/31)**(李白與王勃)
蘇東坡寫下六榕二字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蘇軾被貶嶺南時,從海南北歸,路經廣州,時淨慧寺僧人慕東坡之名,力邀其為寺題字。蘇東坡見寺內有六棵枝葉繁盛的古榕,便欣然提筆寫下「六榕」二字。
洪武八年(1375年),寺僧愈堅和尚等重修於元末明初期間被損塔殿,並在塔東闢建覺皇殿,此後六百年都以此殿為大殿,在文革時被毀。
永樂九年(1411年),淨慧寺重修,僧人將蘇東坡遺墨「六榕」二字,刻造一木匾懸掛於寺門之上,自此淨慧寺又稱六榕寺,舍利塔稱六榕塔。蘇軾所題匾額,今天仍高懸於寺門上。
廣州佛教四大叢林
廣州佛教四大叢林分別是光孝寺、六榕寺、華林寺和海幢寺,均為廣州歷史悠久的佛教名刹。
光孝寺位於廣州光孝路,始建於東晉,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寺內有南朝梁武帝時期種植的菩提樹,六祖惠能在此落髮受戒,創立南派禪宗。寺內還有瘞發塔、風幡閣、六祖殿等遺跡。
六榕寺位於六榕路,始建于南朝劉宋年間,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寺內因蘇東坡題字而聞名,有六榕塔,是嶺南地區現存最高的宋代古塔,1997年入選廣州市十大旅遊景點。
華林寺位於荔灣區下九路,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與達摩來華有密切關係。清代皇室曾恩賜佛舍利給該寺供奉,寺內有七層高的舍利塔和五百羅漢堂。
海幢寺位於同福中路和南華中路之間,原為南漢時的千秋寺,後改佛寺。寺內有超過三百年的菩提古樹和四百年歷史的鷹爪蘭,以及十六尊羅漢像。
近人柳橋金保泰撰書的長聯,描述了寺中景勝文物:
勝跡數名山,達摩履,東坡展,王勃碑,
當年蠻海尋幽,三百鐘聲留過客;
仔肩擔大法,舍利塔,南宗像,太湖石,
此時格亭得古,五千弟子有傳人。
六榕寺魯班殿
廣州六榕寺魯班殿建成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比北京魯班廟至少早20多年,是目前所知全國最早的魯班廟。
六榕寺山門內第一進建築就是“覺皇殿”,覺皇殿後座即是魯班殿,殿內魯班神像正好面對花塔。
★2024廣州行~六榕寺魯班殿是最早的魯班廟(2024/11/18)**
六榕花塔八棱九級,高聳雲霄,色彩斑斕,久為朝野人士所樂道。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一書中寫道:“廣州有四塔。其在城中者,一曰花塔,在六榕寺,梁大同間刺史蕭譽所建,其形八方,凡九級,高二百七十尺。……塔下有魯班像,一手遮目仰視塔……”屈大均“塔下有魯班像”一語過於簡潔,被許多文人學者誤認魯班像刻在花塔底部。據六榕寺歷代碑記以及老照片,這個魯班像乃是魯班殿內供奉的神像,被設計成面向花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