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活動為國內近幾年來少數成功結合高科技呈現的科普展覽。在這個展覽裡,你可以體驗各項互動式展品。展覽從地科、生物和人文三個面向,呈現台灣的多樣性,展出內容包羅萬象,有虛擬實境、魔幻劇場、超大型互動式電子書和真人大富公翁等。由國科會主辦,7/28~9/24在中正紀念堂展出的「多樣性台灣」特展,是一個完全屬於本土、國人自製的「多樣性台灣」特展。
國科會科學季展出至今已經堂堂邁入第七個年頭,2006科學季多位規劃委員在經歷日本『愛知博覽會』展示的震撼,親自歷經絢爛奪目的多媒體聲光展示的洗禮之後,見識到高科技對大眾教育應用的強大效力,興起為台灣社會建立博覽會典範的企圖心,這份企圖心在國際策展人林書民先生加入後,逐步體現。林先生表示展示不應只是限於視覺方面,它可以是多感官的,如透過觸覺、溫覺 ..等來表現。本特展也因此孕育而生,它是繼去年愛知博覽會之後,台灣首度突破傳統平面展示的藩籬,嘗試與國際接軌,運用高科技,以高互動、多感官的展示手法呈現台灣豐富多樣的地景、動植物與人文活動。
雖然是一項科學性的教育展,邀請藝術策展單位呈現的展覽內容,卻使它成為台灣少數能被路透貼上國際新聞資訊圖片庫的展覽。
路透所拍攝的兩張照片,分別是一個台灣形狀的燈箱,燈箱裡千變萬化的物種生態,所呈現的都是台灣島嶼所蘊藏的生物種類;另一張照片是一個小朋友探頭觀看的「書井」,代表著台灣島嶼自然生態蘊藏的豐富知識,猶如挖掘不盡的寶藏。
擅長科技藝術創作的策展人林書民則表示,這次跨界為科學機構策畫的展覽,不僅讓他發現原來台灣有這麼多值得驕傲的東西,這種把藝術策展手法應用進小型科學博覽會的方式,也有利於將中研院學者的研究,以視覺化溝通的方式,讓一般人更容易以知識性與藝術性的管道,瞭解台灣豐富多元的自然與人文風貌。
「鑽石台灣」運用三百六十度環場互動劇場,整合影片拍攝、電腦動畫和互動設計,劇情安排與觀眾即時互動,是全球首創。總策展人林書民表示,觀眾看到「黃蝶翠谷」場景時,伸手逗弄螢幕上單飛的蝴蝶仙子,就可以激起藏身林間的群蝶飛舞。
超大型互動電子書也是特展的重頭戲。參觀者站在書桌前,凌空作出翻書的手勢,就可看到與書桌一樣大小的電子書自動翻頁,書中內容也自動投射在展區地板上,讓其他參觀者可同時看到各種動植物生態介紹。
「原來是文化總會邀請我為他們製作參與多樣性台灣特展的作品《鑽石台灣》,後來因此與國科會有更深接觸,」林書民表示,為「多樣性台灣」策展成為一種全新的嘗試,「除了尋求各種展覽設計團隊參與之外,也邀請了部分藝術家參與,如黃心健負責『產業多樣性』的設計,另外,科技藝術家林俊廷也參與一部分。」過去兩年,林書民分別策畫了兩項大型的科技藝術展在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他也將於明年為全球最大的科技藝術平台「奧地利電子藝術節」策展,成為全球第一位華人策展人;不過林書民自己卻覺得此次多樣性台灣的策展,給他的啟發大不同。
「過去我們一直在文化機構做事,這次為科學性的機構做事,等於是把『藝術』的應用擴大了,有點像小型的博覽會一樣,負擔更多教育功能,」林書民說,「藝術的介入,除讓展覽本身更加雅俗共賞,也不因此影響藝術的呈現。」但是,這樣的展覽是更普羅大眾的,「國美館有特定的觀賞人口,在美術館的圍牆裡,有特別的社群,」林書民認為,「有很多展覽不一定需要如此。」這次策展所針對的觀眾雖為中小學生,但是,由於展覽地點中正紀念有很多外國遊客,所以每個展覽主題也都設計英、日文的標題翻譯,讓外國遊客也可一覽「台灣的多樣性內涵」。
(蕃薯藤新聞2006/7/28及大紀元7/31)
『多樣性台灣展』相關文章: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