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媒體矚目關切下,33名受困六百多公尺深地底的礦工全部順利脫困,告別七十天的地底生活,回到人間。楊照說得是,一次喜劇收場改變不了悲劇本質。在智利礦工獲救的二天後,河南省平禹煤礦,16日凌晨發生嚴重礦難,當時在礦井中工作的276人中,239人緊急升井撤離,21人當場罹難,還有16人被困;事故發生後,大批救難人員已趕抵現場進行救援,但因井底瓦斯濃度太高,搜救困難。中國媒體鉅細靡遺地報導智利33名礦工受困地底的消息,但中國昨晨發生礦災,全國性電視台晚間新聞竟隻字未提。無獨有偶的,厄瓜多1處金礦也發生礦災,4人受困。

這次智利礦工災變,讓我立刻想到梵谷當年在比利時礦區的生活以及他畫筆下的礦工,他對礦工生活的憐憫、深入地下體驗瞭解礦工工作,當地發生礦災後,他全心投入協助災民,結果被解除牧師的職務。余光中翻譯的《梵谷傳》,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梵谷在礦區的這一段。他的文字讓我感同身受,好像跟著梵谷看到礦工生活的苦。

礦工們貧苦和純真的性質,激發了梵谷內心狂熱的同情心和愛心,他以畫筆和實際行動深切表達了這份感受。從此梵谷開始過著拮据、貧苦卻充滿狂熱的繪畫生涯。
 


楊照:一次喜劇收場改變不了悲劇本質
 
【聯合報╱楊照】 2010.10.14 08:20 am
 
 
智利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聶魯達,在回憶錄中曾經表示,他一生中獲得過最榮耀的勳章,是去到一個礦場,渾身黝黑的礦工從礦坑中爬出來,看到他,接受他伸出的友善的手,緊緊握著,說:「我認識你」。
 
礦工認得他,讓聶魯達驕傲地確認了自己作為一個「人民詩人」的身分,比什麼都更有價值。在智利,礦坑礦工傳統上有著高度的象徵意義。因為礦坑深入地底,在不見天日的礦坑中工作如此辛苦、如此危險,更因為礦業,尤其是銅礦,對智利的經濟意義如此重大。
 
銅礦出口,最巔峰時曾經佔智利出口總額的七成以上。而且,開採銅礦的歷史,最遠可以溯及歐洲人剛到南美洲的17世紀,目前智利境內很多礦坑開採的時間都超過了一百年。
 
採礦是智利的命脈,維繫了智利人的生存,但是隨著時間的進展,採礦也一步步蛻變為一門帶有宿命悲劇性的行業。礦坑愈挖愈深,坑道的安全性愈來愈差,礦工在坑道下工作的情況也就愈來愈糟。離坑口愈遠,空氣供應是問題,坑底高溫是問題,必須耗費大量時間來回坑口與坑底是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構成直接威脅生命的變數。
 
礦坑挖到兩千兩百呎深,換算一下,將我們的101大樓倒栽蔥放進去,都還處不到底。這些礦工們不會有高速電梯可以搭,更麻煩的是,那一呎一呎深探入地底的坑道,是幾十年陸續挖出來的,沒有規畫、更沒有完整的結構。採礦採到那樣的深度,其實就純粹是賭命了,大家都明確知道坑道一定會塌,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塌,塌的時候誰會永遠被封埋在裡面。
 
坑真的塌了,老實說,是理所當然,而不是意外。真正的意外,造成轟動新聞的,是那33位礦工竟然有機會生還。意外地,一口通風井持續貫通空氣,一方儲水槽蓄了夠多的水,因而才有了持續將近70天的救難新聞。如果依照原本慣常發生的方式,這33人就此長眠在坑底了,不會有新聞關注,我們應該連曉得有這麼一樁遠方災難的機會都沒有吧!

這次,在全世界的注目下,上演了令人欣慰、令人感到溫情感動的喜劇,而且可以還有很長一段後續的花絮會發展,然而,這樣的喜劇收場卻並沒有,也絕對無法改變智利礦業、南美洲礦業,乃至於全球礦業的悲劇本質。
 
很可惜,那個走過許多礦場,為上萬礦工朗誦過詩的聶魯達不在人世了。我真的很想知道他會用什麼的眼光來看這件事,為這件事寫什麼樣的詩。我只能翻著聶魯達的詩集猜測,若是他來寫的詩,應該不會只有興奮感動吧?或許會多些悲憫,或許會多些無奈嘆息吧?(作者為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他們走出煉獄,我們學到什麼?

【聯合報╱社論】 2010.10.15 02:39 am 
  
第一次,人類鑽向地心的深井不是為了掏礦,而是為了把困在那裡的人營救出來;第一次,一個開發中國家把高難度的救援過程操練得如此完美,讓舉世刮目相看;第一次,一次悲慘的礦坑大災變卻以動人的大喜劇收場,讓全球共沐從災難到救贖的人性恩典。
 
智利聖荷西金銅礦場的救援行動昨天落幕,卅三名受困六百多公尺深地底的礦工全部順利脫困;而且,他們的健康狀況顯得比外界預期為佳。最初預估要花費一百廿天,遲至耶誕節才可能將他們救出;但靠著各界的技術及物資支援,最後僅花了七十天即成功達陣。完成此一不可能的任務,絲毫沒有儌倖可言。
 
這項史上最漫長的救援行動,對地面營救者而言,是艱鉅的工程;對地下受困者而言,則是身心的嚴酷挑戰。難得的是,地面上的人步步為營,沒有失手;而地下的人相互鼓勵,沒有人崩潰。這次行動被稱為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救援,原因就是地上與地下的彼此呼應、打氣、配合,在絕不放棄的信念下,使所有受困者得以走出煉獄,重返人間。
 
此一事件,教我們如何重新審視救災的「時間」及「成本」迷思。過去台灣的災難救援工作,存在著「黃金72小時」的鐵律;認為過此時限,受難者生還機會渺茫即告放棄。這次,礦工們是在礦坑崩塌17天後,才被搜救者發現都還活著。坑道避難所的設計發揮了作用,那裡的空氣和飲水雖僅足兩天之用,搜救人員卻仍持續不懈地搜尋,探鑽通風井歷經七次失敗,終於探測生還者的蹤跡。人的意志和耐力不可限量,由此可見。
 
再看,整個救援行動因為要不斷深度掘挖,不僅危險度極高,經費更是驚人。高達六億多元新台幣的救援花費,平均起來,花在每個礦工身上的費用高達兩千萬元。但是,救援有價,人命卻是無價的;明知有卅多人身陷於此,政府再怎麼拮据也要用盡方法把人救出來。救援成功的甜美果實,豈能以金錢計?
 
在救援過程中,智利政府的表現可圈可點。它提出的營救方案,步驟分明,地上、地下兩路並進;同時,為了防止救援失敗,還提出備用計畫同步進行。例如,鑽挖救生坑的行動,採取A、B兩路同時進行;A計畫挫敗後,又立即啟動C計畫,在另翼開挖。如此,雖大幅增加營救成本,卻是保證礦工得到最佳救援機會的不二法門。
 
智利的礦場一向聲名不佳、安全堪虞,但智利政府透過這次救援行動,包括對受困礦工的飲食及身心健康維護,包括軍方配合打造了「鳳凰號」救生艙,乃至邀來美國探鑽專家的協助,使得一場救援行動完美落幕。一場災難以喜劇收場,不僅凝聚了智利人民的心,也贏得了世界的掌聲。
 
最令人動容的,還是33名受困礦工的表現。他們困處煉獄般的礦坑,在身心煎熬中面對不可知的命運,卻沒有被絕望或焦慮擊倒。他們互相打氣,在狹窄而黑暗的空間中建立共處秩序;他們鍛鍊身體,使腰圍變小,以便使自己裝進狹小的救生艙;他們彼此推讓,希望自己排在最後出坑;相互約定,這段地底的日子要共同寫成書,集體分享版稅。
 
真的,誰能小看礦工?54歲的領班鄂蘇亞昨天最後一個被營救出來,這位長得像隔壁歐吉桑的領班,卻是真正的英雄。礦坑坍塌時,他指引大家疏散逃生;在逃生區,他嚴格管制水和食物,讓大夥靠著兩天的口糧撐了17天,撐到救兵發現他們。他把不到30平方米的坑道,分為工作區、休息區和衛生區,指派大家輪流工作休息;利用燈光的開閉模擬日夜,教大家知道地面的時日。一個領班,表現得比一位將軍還要鎮定與睿智;所以33名礦工能一條心,面對死亡威脅,毫不慌亂。
 
回頭想想,在台灣,我們的政壇有多少人臨危時能有這位工頭的膽識?當我們遭遇危難,能否齊心協力共度難關,而不怨天尤人?當有人需要救援,我們能否義無反顧、精準擘劃、全力以赴,而不只是略盡心意即止?看這群礦工談笑走過煉獄,我們除了感佩,會不會有些自嘆弗如?
 
【2010/10/15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u2023 的頭像
    chiu2023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chiu20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