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中西聞見錄中海洋哺乳動物探尋演講中,龢之兄提到日本明治維新大翻譯,其內容如下:
日本明治維新後,福澤諭吉(「東京學士院會」首任院長、慶應大學創辦人)與森有禮等人組「明六社」(取明治六年之意),主張全盤西化,大量翻譯西方學術著作,并律定各學門專有名詞的漢字翻譯,遂為日本學界所公認。其後中國的譯名多因循之。其中固有不少頗為貼切,但也有部份是中國原有,而福吉等人另創者,遂致造成概念混淆。大者如「經濟」,中國一向稱「食貨」;小者如「大山貓」,中國一向稱「猞猁」。以致造成如今不諳古籍學人的不少困擾。
對於『猞猁』我很有感。
伽利略在1611年風光訪問羅馬時,受『猞猁學會』(Lyncean Academy)創辦人崔西王子(Federico Angelo Cesi,1585-1630)之邀,在一個山頂上的葡萄園晚宴,並展示他的望遠鏡,其中一位賓客將這個伽利略的展示品命名為telescopium。 伽利略加入了『猞猁學會』,日後出版的幾本書都是這個學會出資出版的。
猞猁,也就是大山貓,因其銳利的眼睛而被此學會採用,因此有稱之『山貓學會』,或音譯為『林西學會』。
崔西王子於1603年和三位朋友一起創立的猞猁學會,靈感來自文藝復興學者珀爾塔(Porta)《植物學》一幅畫裡的猞猁。
珀爾塔(Giambattista della Porta,1535~1615)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學者,出生於Naples (那不勒斯/拿波里)。我們所知道的磁石研究,都是從吉爾伯特(William Gilbert,1544~1603) 開始,其實,吉爾伯特的實驗方法來源自珀爾塔著名的《自然魔法》(Magia Naturalis) 第七卷〈論磁石的奇蹟〉。培根《木林集》也受珀爾塔影響。
珀爾塔在1560年,創建了自然秘密研究學會(Academia Secretorum Naturae)。 珀爾塔影響了被尊稱為實驗科學之父的法蘭西斯培根(1561~1626),培根和伽利略(1564~1642)時代很接近。 610年,珀爾塔加入猞猁學會。 特別一提的是, 珀爾塔出版《自然魔法》共20卷,其中第17卷談的是神奇的鏡(Of Strange Glasses),是我非常有興趣的主題。 1593年,珀爾塔出版《論折射》,論及攝影暗箱。他對光的研究同時也成爲了對攝影術最早的理論分析。
Logo of Accademia dei Lincei
猞猁(ㄕㄜˋ ㄌ一ˋ ) 別名林曳,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常到木柵動物園,那時對『林曳』挺有印象的,原來就是猞猁?!
其學名(Lynx),我在想說,這個名字是音譯還是中國自創的名稱? 若是音譯,『猁猞』(ㄌ一ˋㄕㄜˋ)會不會比較符合?
當好奇的我寫信問了龢之兄及之傑兄,有意外的展獲:
兩位大哥在中華科技史學會會刊第九期(2006年1月)各發表過一篇文章,龢之兄談『犼』,之傑兄談『哈剌虎剌草上飛』,講的都是『猞猁』。
張老師說 猞猁源自蒙語silugusu,(見李海霞《漢語動物命名研究》,巴蜀書社,2002)
當時我在研究伽利略參加的這個『猞猁學會』(Lyncean Academy)時,對『猞猁』這兩個字完全不解,知道是指有銳利眼睛的山貓後,我就沒有繼續追下去,就採用『山貓學會』這個名稱。(有的資料音譯為『林西學會』)
今日再遇『猞猁』,好奇追問了一下,沒想到遇到專家,得到『犼』和『哈剌虎剌草上飛』,真是獲益良多,增長知識與見聞。更體會到學海無涯,要勤,要不斷的追下去~~飛向宇宙,浩瀚無垠呀!
『猞猁』動物園甜蜜蜜!林㹭姊弟戀 可望有好消息
2016-02-16 聯合報 記者吳思萍/台北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503687
春節九天連續假期,因好天氣適合出遊,北市動物園初一至初七累計24萬7000人次,直逼103年大貓熊圓仔初次亮相熱潮。溫帶動物區的林㹭(音同曳)可望傳出好消息,10歲的「志明」和20歲「美美」互相喜歡,常可在園區看見他們甜蜜互動。
溫帶動物區共有3隻林㹭,通常各有喜歡的休息角落,10歲的志明和20歲美美互相喜歡,雖然尚未成功繁殖,但冬末早春的繁殖季節,就有機會觀察到牠們甜蜜互動。
動物園的動物在圈養環境下,幾乎都是透過保育員「媒妁之言」找到另一半,但是牠們還是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伴侶,林㹭是貓科動物,公貓大約18公斤至30公斤,母貓約8公斤至21公斤,兩歲到三歲性成熟,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以及美洲大陸北部。
相關文章
★ 聽講記聞~中西聞見錄中海洋哺乳動物探尋(2015/4/11)**
★ 三遇猞猁(2021/8/4)**
★ 2023北京沁陽南陽行~沁陽博物館的朝天吼(2023/8/13)**
Back to 悅讀閱讀(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