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風神廟好幾年了,這次終於有機會親臨現場,沒想到竟然大門緊閉,隔壁的西羅殿也是大門緊閉,是怎麼回事?
請教路過的阿婆,阿婆說,送神了。原來是神明回天庭述職囉。(今天是2025/1/22,農曆十二月23日)。
風神廟的前面是接官亭。當年官員下船,就從這個亭走進來。
乾隆四十二年 (1777), 台灣知府蔣元樞重修風神廟時,特建的接官亭石坊則坐落於廟埕。因接官亭地處府城門戶,故特建一石坊於風神廟前,以壯觀瞻。接官亭石坊為三間四柱二樓式花崗石造,頂端採歇山重檐式,高 8.19公尺,寬 8.66公尺,其構造之複雜居於台灣之首。其南面橫額題「鯤維永奠」,石柱上對聯「疊嶂重洋鞏內外千年鎖鑰,揆文奮武壯東南半壁金湯」。北面橫額題「鰲柱擎天」,石柱上對聯「萬年聖烈奠南天牛女躔分舜野,一路福星迎北極風雲會際堯衢」,兩幅對聯皆出自蔣元樞手筆。
牆壁上畫的,應該是風神,但我總覺得像李白奔月。
五條港風神廟,全台灣唯一主祀風神的廟宇,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是府城「七寺八廟」之一,也座落於昔日五條港區域的南河港邊。
這座廟宇的建立與早期官員渡海來臺的門戶有關,祈求旅途平安順利。
沿革(維基百科[風神廟])
該廟是在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臺灣道巡道鄂善所建立,就設在臺灣府大西門外面南河港的河道右側、安瀾橋的旁邊。
當時的風神廟是一棟四進的建築,其第一進是大門,第二進是官廳,第三進便是風神殿,而第四進是大士殿。是在把原設在赤崁街大井頭的接官亭移到此處後興建,以保佑往來舟楫的行旅安全。
而在這之後臺灣府知府蔣允焄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對風神廟進行了第一次的整修,而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時的知府蔣元樞則又再次進行整修。這一次除了對原有建築整修之外,蔣元樞還在廟的東側建置公館以讓來臺的官員暫居,並建設石坊以光大這座進出臺灣的門扉~接官亭。
2024年3月,台南的紅球活動,第一站就是接官亭。
以下是之前做的功課。
風神爺的左右,有藍色皮膚的水神(共工)和紅色皮膚的火神(祝融)。
廟宇主祀風神,尊稱為「五行主宰風神爺」,脅侍有水神、火神之神像。
其左龕原先陪祀知府蔣元樞,然而如今神像已經失竊,改祀福德正神;右側神龕陪祀觀音佛祖。
廟殿兩側分立有雷公與電母神像,
雷公腳踩風鼓,手拿斧頭鑿子,有著鳥嘴鳥爪,作打雷的姿態;電母面容端莊,手持明鏡,象徵閃光與明亮。
旁邊的西羅殿,神明也回天庭述職了。
Back to 2025台南訪水仙(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