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四運動九十週年,五四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學生及知識份子對社會的熱血與熱心。

有多少青年知道五四是什麼?

在這個學生及知識份子對社會冷漠的這個時代,我們要問,孰令致之?

如何能重燃老師對教學的熱心、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以及知識份子對社會的熱血?

 

今天上課時問我的大一學生,沒人搞得清楚『五四』是什麼,全部給我胡說八道一番。唸劉源俊校長寫的那段話(藍字),他們到是覺得蠻貼切的。

然後呢?我問他們。

連結:


頹廢青年 空白的五四精神
 
【聯合報╱劉源俊/東吳大學教授(台北市)】 2009.05.04 03:15 am 
  
教育第一要務是培養青年的德性,特別是誠正的情操、向學的上進心、對社會的責任感與勤奮的做事態度。第二要務是培養理性,特別是清明的思考方法與合理的言語行為。有了這些精神層面的「本」,才能談及其他。

九十年前中國大陸的「新青年」們熱血沸騰,以行動保衛國家主權領土,提倡「德先生」與「賽先生」。四十年前在美國的台灣留學生滿懷熱情,在台灣出版《科學月刊》,發起保衛釣魚台運動。這兩項運動都引起深刻的文化反思,至今仍迴盪人們心中。

如今台灣的青年如何了?他們多缺乏理想,也不務實。他們多不關心國家大事,更對國際事務無知。他們多不看報,缺乏常識;也不愛讀書(甚至沒有讀過書———只讀講義或做選擇題),對學問無興趣。他們多字不成句,言不及義。他們多蹺課,好逸惡勞。他們多體能變差,上課常打瞌睡。他們多不想留學,也無信心留學,卻靠補習上研究所。校園的學生刊物逐漸消失了;服務性社團減少甚至撐不住了;許多學校的學生會同額競選,甚至無人競選乃至倒會。

學生整體的程度與心態一致,降了一級———研究所學生像是以前的大學生,大學生像是以前的高中生,高中生像是以前的初中生,初中生像是以前的小學生。

針對這些現象,我們的教育當局從來沒有講過一句話。他們是不知道?不認為這是問題?還是怕面對教改後果的真相,於是裝鴕鳥,把頭埋在沙中?他們不想檢討過往,卻總藉競爭性的經費補助計畫牽著各校的鼻子走。他們不從根本著手,不務教育的正業,卻想到要輔導學生就業或創業(搶青輔會或勞委會的工作,做自己不專長的事,消化預算)。

「五四」九十年在台灣,為政者好像沒有這回事,青年學子大多霧煞煞,民間與媒體多只當是「文藝節」。有些人連繫到「民主」與「科學」的口號,幾乎無人聯想到德性與理性。台灣陷於一片文化空白之中。

青年若是沒有精神,國家前途堪慮;教育若不重視精神,一切都虛浮。此時此地應該重視什麼精神呢?須是融會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精華,在台灣本土植根;進而影響全中國,影響全世界的華人社會。

台灣並非不可為,是大家看不清方向,是不為。大家共勉乎!

【2009/05/04 聯合報】


 21世紀的德先生賽先生
 
【聯合晚報╱社論】 2009.05.04 02:18 pm 
 
今天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個普通的星期一,一個放完勞工節連假之後,重新上班令人憂鬱的日子。卻也有另外一個微弱的聲音提醒我們:今天是「五四」。九十年前的今天,在中國大陸有一群當時的新青年,掀起了「五四運動」,寫下中國近代史上波瀾壯闊的一頁。

到了21世紀的今天,「五四」只是歷史教科書上的一個事件,學生們讀過考過,還給老師也就忘了。發生在中國近代史之事,對這一代台灣青年而言,在時間、空間上都太遙遠。時隔近一世紀,中間穿插了多少不同的時代和歷史大事,五四當年所標舉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對現代人來說,幾乎是與生俱在那樣理所當然,自然也就不易產生感動。

在台灣隨便問一個學生,什麼是「德先生」和「賽先生」,很可能令人莫名其妙,因為年輕人不熟悉這兩個名詞。而如果問起民主和科學,青年學生很可能也一頭霧水,因為這兩樣東西早就有了,不知道為何要去努力追求。從古早的五四,到當代的保釣,乃至於野百合學運,和前輩的「熱血青年」比起來,這一代年輕人不時被標籤為頹廢散漫、沈迷於電腦網路、不愛讀書、欠缺理想、抗壓力低的「草莓族」。

但用這種舊標準去評論e世代青年,實在有欠公平。這一代年輕人,搜尋新資訊的能力驚人,在網路上集結社群的能量可觀,也多關注新世代的環保和公益議題。例如扶助殘弱、防止虐待動物、維護生態等事,透過網路集體力量,多半很快也就能「發揮正義」。這些亦可謂新世代的民主和知識力量!

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這一代青年所處環境,有了民主的形式和程序,有時卻顯得缺乏核心價值。有了科學的外表和成就,但各種知識系統雜然並陳,反而未必能探知真相。於是有人指出,這一代青年需要的是德性和理性。有了德性,才不會在民主外衣下落入民粹。有了理性,才不會在知識的叢林裡迷路。

21世紀,「德先生」和「賽先生」有了新的面貌。

【2009/05/04 聯合晚報】


「頹廢青年」的焦慮…
 
【聯合報╱林大偉/學生(嘉縣竹崎)】 2009.05.05 04:44 am 
 
拜讀四日「頹廢青年,空白的五四精神 」一文,有一些話不吐不快:找不到舞台,是現今「頹廢青年們」的焦慮。

九十年前,大陸新青年力挺德先生與賽先生,揚起五四精神;四十年前,台灣留學生發起保釣運動,捲起愛國熱潮;近廿年前,學運世代踢倒萬年國會,帶來新一波民主化工程。但現今台灣青年學子,就算有心築夢,亦需先面臨現實生計問題。

看看周遭學子吧,申辦學生貸款的比率年創新高,許多學生在外打工不只是賺自己的生活費,還需拿回家裡幫失業的父母分擔家用!好不容易大學畢業,正有滿腔熱血欲投入社會職場時,卻屢遭碰壁。高中讀書時拚命往上爬,因為父母師長不斷告誡我們,考上好學校好科系,未來就不需擔心,可是看看現在,一流國立大學的碩學士們,仍舊在擔憂出路,二萬餘元的薪資也將就。面對現實的焦慮,要青年們瞭解國際事務、辦學會、寫刊物、投身民主活動,坦白說或許強人所難了些。

父執輩所處時代正是台灣經濟起飛階段,發展機會多元豐富,甚至學徒出身者,亦有黑手變頭家的一天。但看看現在,就算取得博士學位又能保證就業嗎

一九六一年,第四十九期的文星雜誌,刊出李敖「老年人與棒子」一文,指出:「我們不希罕裡面已經腐朽外面塗層新漆的棒子。我們早已伸出了雙手,透過沉悶的空氣,眼巴巴地等待你們遞給我們一根真正嶄新的棒子。」斯是此言,四十八年後的台灣青年們,亦正需要主政者遞給我們一根嶄新、可期待的棒子!

【2009/05/05 聯合報】


五四90載 文化啟蒙歷史看盡

中時電子報 日期:2009/05/05 02:55 林欣誼/台北報導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五千名青年學生走上街頭,在北京天安門前高舉大旗,表達對腐敗政權的不滿,這場掀起社會震盪的空前革命,如今已堂堂邁入九十周年。它以民主、科學為精神代表,高喊反封建、反帝國的愛國口號,在文學內涵上,則帶來了白話文變革,展現強烈的啟蒙主義色彩。

五四運動以一九一五年《新青年》創刊為開端,是一場引進西方思潮,結合「文藝革新」與「政治救亡」的運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u2023 的頭像
    chiu2023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chiu20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