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老師實在寫得太好了,說出了我的心聲!
這幾年來,被各種評鑑、評比逼得快抓狂,消耗多少時間作各種報告、文件,花許多時間在備課、教學及學生身上時,多少會擔心自己太投入而減損了投注在研究上的心力,這是何等荒謬,更扯的是,卻也換不得能安心教到退休的安全感。
在以『洋』為尊、以『量』取勝的標準下,早已不敢賒想能通過『升等』,而是對是否能年年通過『適任性評估』都惶惶恐恐。
蔽校校方傳來訊息說,有人提出若連續三年沒有國科會計畫,會被列為不適任教師。殊不知,國科會計畫要通過,一定要有『優秀』的研究成績,對處於私立學校的弱勢單位中的個人來說,不是容易的事。
惡性循環哪!教師如何能在大學裡安心立命?
學生呢?他們在大學裡能學到什麼?
教授被塞進了「牛角尖」
(葉智魁)2010年12月08日蘋果日報
教改總體檢論壇及台灣競爭力論壇於日前發起「反對獨尊SSCI、找回大學求是精神」連署,間接點出「大學評鑑」與世俗之「量化業績掛帥」交配所產生之「異形」後代,把教授們從「象牙塔」中逼進了「牛角尖」的現象,於我心有戚戚焉。
每一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善根,而善根的滋長需要養分與空間,教育在此可以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或許大學校園可以提供最佳的養分與空間。坦白說,我並沒有看到我們的教育扮演好這個角色,台灣的大學校園也難得提供應提供的養分與空間。君不見世俗價值早已滲透到教育的每一個階層,台灣的教育幾乎已淪為政治的附庸,以及資本主義體系底下的一種商品。無論是哪一個層級的學校,校園內、校園外,似乎都盲目地一味朝著「比」這個方向,著實不得不讓人憂心。
評鑑制度以「洋」為尊
近年來大學評鑑如火如荼地推動,其用意雖然是正向的,所造成的結果卻是把原本在象牙塔中的教授們逼進了牛角尖。為了因應評鑑制度,由教育部以降,無不卯足全力試圖找出「客觀」的評鑑指標。在公開的場合與言論中,我們聽到、看到了:尊重領域差異及多元價值、會採取多重指標、質量並重之信誓旦旦的說法。然而,實質上掌握主導力的那些人,幾乎無不以「洋」為尊、以「自然」科學為貴、唯「量」是依,而從上到下,凡是扯得到邊的人莫不配合演出。實際操作上,只要不是以英文發表的論文就只有二三流的份,用英文教科書以英語授課者可以加分、加點、加餉,SCI與SSCI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學術成績指標(事實上,它們只不過是一個美國的、以英語系為主的商業機構所建立的期刊論文資料庫),數據及量化成為評鑑的不容挑戰的圭臬!而所謂的「客觀」、「多元」、「質量並重」最多也只能算是「包裝紙」罷了!為了「務實」以及配合各種評量,以爭取到更多的「資源」,教授們幾乎無不卯足全勁「配合」,於是,一大堆的博士、教授將時間與能量精力,消耗在形式會議以及繁瑣文件的反覆填寫與更改上面!試想,例行性的表面工作,與雞毛蒜皮的小事,竟然要佔據了這麼多博士的時間、精力與腦力,這是何等荒謬的事!難道大學校園與社會沒有別的值得關心的事?這種現象無非反映了陳之藩在《陳之藩散文集》中所言:「迷失了的人群在這迷失了的時代,好像醉漢騎著瞎馬,看來若有所之—但何所之?」尤其是,連大學校園也一再地、過度地向俗世價值哈腰低頭,台灣社會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透露出希望的曙光!愛因斯坦曾言:「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價值的損害。我想比較多的還不是技術進步、使人類所直接面臨的危險,而是『務實』的思想習慣所造成人類相互體諒的窒息,這種思想習慣好像致命的嚴霜一樣壓在人類的關係上」。所謂「務實」的價值觀,真的是很可怕!而台灣的大學更是「務實」得讓人難以置信!
教育應該有理想性
或許「經濟」與「務實」考量,幾乎已成為台灣社會僅存的價值判準是個事實,但「實然」畢竟非即是「應然」,總以為教育和大學校園應該帶有理想性、堅持一些原則、捍衛普世價值,這些或可是大學的靈魂,實在很難想像一個大學如果失去了靈魂會剩下什麼!這樣的制度把教授們從象牙塔中逼進了牛角尖,如是的大學又會得以讓我們孕育出什麼樣的學子?這般的大學環境與氛圍又將斲喪多少學子的善根?
作者為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教授
相關文章:
- 評鑑反獨尊SSCI 學者網路連署 (2010/11/29)
- 評鑑的迷思(廖玉蕙):大學教師的研究教學與服務『業績』(2010/12/4)
- 以「洋」為尊的評鑑制度把大學教師從象牙塔塞進了牛角尖(葉智魁)(2010/12/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