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幾條新聞,讓我心情相當低落。包括大學教師的生存問題以及中小學教師的接電話問題。
大學教師的生存問題
曾幾何時,大學教師已變成『論文生產器』,必須在一定的期限內『生』出夠數量的論文,才能在大學裡『生存』。對教學充滿熱情、認真投注教學,都不足以保障『生存』!
話說的好聽,學校分『研究型』和『教學型』,一所學校若稱之為『教學型』,就會被認為是『二流』。同樣的,教師可分『研究型』和『教學型』來評鑑,自詡為教學型的老師,一方面被認為是二流教師,到頭來其實還是連生存都不保!
不管是學校升等程序的三級三審、國科會的研究計畫,都是要看論文的數量,『教學』誰在看啊?只不過看看鐘點足不足罷了!
越來越多學校採用幾年升等未過就不續聘的策略,看起來對提升學校整體的論文水準有所助益,但實質上呢?多少老師為此拼研究無心教學、瀕臨過老死或憂鬱症或心情低落......
近年來,國科會計畫也是越來越難拿了。是否能拿到計畫,和論文數目息息相關,偏偏學校評估教師是否適任,竟然把有無國科會計畫列為重要參考。於是,論文數目不夠的,計畫拿不到、升等升不上,最後是連在學校生存都有問題了。有同事戲稱,這年頭在大學謀生存的,壓力之大,局外人恐難以想像,許多人不是過勞死,就是憂鬱症?!
中小學學教師的工作是責任制還是工時制?
教師工作本來就是責任制,怎麼可能是工時制?除非學校是工廠,教師是作業員。
若真的要採工時制,那怎麼可以規定『晚上十點前不得拒接家長電話』?
教師工作憑的是良心與責任,沒良心沒責任的,用『工時』綁得住嗎?
教育部怎可讓如此傷師的條文(就算未定案)流出開會桌?怎可在見諸報章之後,還不嚴辭捍衛教師的工作尊嚴?
-
聽說今年國科會研究計畫通過比例創歷史新低 (聯合報,2011/7/4)*
-
評鑑只看論文數 教學不重要嗎 (呂健吉,聯合報2011/6/27)*
-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民族語言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林福岳不續聘案....(聯合報 2011/6/25)*
-
台南大學音樂系15師不獲續聘 (2011/6/25)*
-
中小學教師晚上十點前不得拒接家長電話 (2011/6/21)*
-
開南大學教師集體控告校方剝奪工作權 (2011/6/2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