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貼切的描述,真不知道此位助教會不會被解聘?!『每二週一次小考』及『斷網』都是校方引以為傲的措施,前進 400大甚至200大,更是校方的目標。

 

面對青年貧窮化:管訓大學的再生?

 

作者:林柏儀   台灣立報 – 2012年10月25日 下午7:19.. .

當前台灣的大學校園和課堂,究竟是什麼樣的光景呢?當「助教」或許是個觀察的管道。
 
我在台灣念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的時候,因為一方面忙著論文,一方面也偶有參與一些社運活動,而沒有主動和所上表達想擔任教學助理。到了英國,那兒的老師多是自行完成各種教學和研究,儘管是博士生,也不大有擔任助理的機會。以至於在研究所教育打滾多年,卻始終沒擔任過助教工作。儘管,聽到朋友提到擔任助教的新鮮體悟,總是感到羨慕。所幸,這個小缺憾,終於在這學期圓滿了。
 
暑假偶然看到,桃園地區有一間私立大學的通識中心,因為校內缺乏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系,所以公開對外招聘人社背景的碩、博士生,前去擔任專案助教。這正好符合我想再走入校園好好觀察的期望;而且,這是一間知名財團經營的大學,或許能藉此接觸到一些不大相同的現象。和授課老師面談後,聊得頗愉快;於是,這個學期,在繼續埋首和博士論文奮戰外,每週能至少到這學校待上一整天。
 
我擔任助教的課堂,是該校通識中心開設的「普通社會學」。來的學生多數是大一學生。我的工作除了蒐集資料、協助一些準備工作外,其中的核心就是跟課、參與帶討論。
 
原本有些擔心,想到,念大學的時候,很多的通識課,都是被當成營養學分,學生恐怕能混則混。但我發現授課老師卻頗有使命感,堅持不讓這課隨意度過,要讓一般學生有機會和社會學「結緣」。
 
跟了幾次課下來,初步的心得是,這邊學生的學習狀況,比我想像中都來得好許多。老師講課精彩當然是一個原因,但除此之外,學生也的確很主動發言;他們的思考雖然有時比較粗淺,但多元、積極、熱情的程度,遠勝於我10年前在台大各個通識課裡看到的景象。那種「害怕講得差會被嘲笑」、「上課就是安靜聽講」的課堂文化,已經漸漸逝去。
 
對我來說,來這擔任助教,能一邊觀摩「普通社會學」怎麼教,又能一邊觀察當前學生的反應,實在是一大樂事。
 
校園少了點「公共」氛圍
 
但相對於還算熱烈的課堂,我發現,這個校園似乎還是少了些什麼,或者說,有些不一樣。在這兒,人似乎都是「各就各位」,不在教室,就在宿舍或餐廳,沒有什麼閒散、群集人群的公共場所。這兒不大會看到學生們舉辦著公開的活動,沒有五花八門的社團海報,當然,這年代也沒有「大字報」這種東西了。相對地,出資辦學的企業的紀念博物館,獨棟、5層樓高的圓筒建築,聳立在校園裡。
 
為了更了解學生的想法,我特地到了這所學校的BBS站,看看還有沒有什麼有關校園公共事務的討論。或許是因為BBS漸漸被臉書取代,這兩年的討論不多,不過,我還是看到了多個讓我深感好奇的事情。其中一個是,約3年前,就有學生在批評著,要求校方取消「兩週一小考」的制度。
 
評鑑考試 師生都難過
 
要每一堂課都兩週進行一次小考?這實在頗令人吃驚。從學生的質疑看到,學校推動這一措施,還是以「外國名校也都會有小考制度」、「小考是為了讓學習更有效率」為由,試著合理化這措施。到了學校我和老師聊起,才確定直到現在都還有這樣的制度。據說,如果某堂課沒有達到兩週一小考的量,還可能會被取消申請助教的資格。
 
我原本想著,這可能是這間企業辦學的前段私校,特殊的辦學風格?但據了解,類似的要求,在2000年初期是還沒有的。而是在該校拿到「5年5百億」,成為「頂尖大學」後,才開始這麼做。
 
馬總統宣布5年5百億頂尖大學計劃經費不縮水,還附帶「彈性薪資方案」替教授加薪,讓未獲補助的學校憂心優秀師資快速流失,傷害學生受教權。

而且,兩週一小考只是冰山一角。這間大學自從拿到了這筆競爭性經費,或許是為了邁向頂尖,或者維持頂尖的地位,更致力於實施各種「提升教育品質」的措施。
 
對教師而言,開始被學校要求「兩年一評鑑」,從教學滿意度、研究產出、服務參與等面向檢驗他們的「適任性」,如果綜合起來兩次不合格,可能就會被解聘。(註:有有好幾位老師被『不續聘』而離職了)
 
而學生除了被要求在各個課堂密集小考外,還被要求參與「深耕學園」(必修的聽演講課程);而且幾乎不論什麼系所,畢業前一律要參與「實習」課程,且大多數是無薪實習。
 
宿舍斷網 集中管理
 
在這之外,從今年開始,學校還針對全校大一新生,實施了宿舍「斷網」措施。「斷網」這個詞,我是兩年前才第一次從這間學校的在學生口中聽到,指的是學校會在晚上凌晨1點的時候,把網路停掉,讓住宿學生無法再上網。從學生口中得知,學校的理由是:「斷網是為了同學好,不讓同學沉迷在網路世界、網路遊戲中,而耽誤到了隔天上課的精神。」
 
並且,這所學校不同於一般不負擔宿舍責任的大學,它讓9成的學生都有宿舍可住;也因此,學生受到校方的控制更是強烈。斷網一事儘管屢遭抗議,但校方也只是祭出拖延或分化的戰術,聲稱「升上大二後,是否斷網交由各系所自行決定」。
 
再次走入台灣的大學校園,我才驚覺到,許多過去認為「威權保守」、「不合乎時代潮流」的箝制師生的措施,不但沒有消逝,而且反而還越演越烈(日前,教育部甚至行文各校建議採取斷網措施)。或許,問題已經不只是「傳統」、「守舊」能夠解釋,而是有個潮流,鼓勵大學更加強對教師與學生的管訓。我們如果誤以為學校這個場域,隨著時代變遷就會越來越「自由」,恐怕是天真了些。
 
競爭資源 迎合市場
 
站在學校的立場,今日要辦大學,比過去更是有著競爭壓力。一方面,少子化壓力逼得學校更加要重視學校名聲,來招攬學生。另一方面,政府此刻則是將更多的經費補助給「競爭化」(如5年5百億、教學卓越等),學校要拿到資源就得要符合各種競爭指標。除此之外,基於要促進畢業就業率,以及拿到產業界的資源,辦學也得更加配合企業需求,打造能被青睞的勞動力。
 
這些競爭壓力使得學校不但是要做書面工作,而且是實際地得要更介入師生的學習生活。評鑑、考試、課外學習、實習、宿舍生活管理等,擺在提升競爭力的目標下,都是要使力的地方。
 
在日前的一次課堂上,我們進行了「斷網」的討論。當我們談到,「學校究竟是為什麼要推動斷網措施」時,不少學生很快地反應,這是為了要讓家長安心、招到更多學生。也有學生說到,學校這是為了合乎政府和企業的期望,犧牲學生的自由。學生們對這趨勢是有感覺的,只是還需要更多的討論與行動,來爭取一個他們真正期望的教育環境。
 
「現在凌晨1點斷網,就能進入世界前4百大;那說不定以後還會改成晚上7點就斷網,這樣就能進世界百大了。」帶討論時,我開玩笑地說著。有些同學們還真的露出了惶恐的表情。這可能已不只是單一大學的狀況,而是我們都得面對的教育未來。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社會學博士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u2023 的頭像
    chiu2023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chiu20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