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從小琅琅上口「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作為自己寄情於山水「樂山樂水樂活行」的依據。
查了一下典故,竟有好幾個意外大發現。
這段話來自《論語.雍也》: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竟然是「知者樂水」在先,而且不是「智」,但「知」還是唸「ㄓˋ」。
後面那四句「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我完全沒聽過。
這段話有三個「樂」,要怎麼唸呢? 從小我都是把「樂」讀成「要」,因為是小學老師教的,沒有懷疑。沒想到爭議竟然很多,稍後再述。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意思,並非「有智慧的人喜歡水,有仁德的人喜歡山」那麼淺白,還有許多深意。
來看看古人為論語所做的注解:
根據朱熹的注解,「樂」的注音如上。五教反,音「要」。
程子是對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的尊稱。
再讀一下雍也篇的另一段,也是有「樂」的,朱子的注音是一致的:
樂山樂水,樂如何唸?
在朱熹之前,唐代陸德明在《經典釋文》:「樂,音『嶽』,又五孝反,下同。」(嶽,音「月」)
朱熹說是五教反,要讀成「要」;
朱熹之後,讀音漸漸轉換,有學者說要讀成「勒」,
孫玉文:“樂”變調構詞的一則考辨,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摘要如下:
“樂”,讀五角切,義為“音樂”,是原始詞;讀五教切,義為“喜歡,愛好”,是滋生詞。不能僅僅把這兩讀的詞義區別看成是區分名詞和動詞的標誌;只有從構詞的觀點入手,才能準確地把握這種異讀現象及其在古人音注中的反映情況。“樂”的這種變調構詞現象不是六朝以來的經師人為分出來的,而是有實際口語作基礎,它來自上古漢語,魏晉時代仍有保留。宋齊以後,去聲一讀在口語中逐漸消失了。近代漢語,去聲讀法還保留在讀書音系統中。現代漢語讀書音中,五教切一讀完全消失,人們把作“喜歡,愛好”講的“樂”讀成快樂的“樂”。
到底該怎麼唸「樂」,我也不知道。學海無涯。
還有一個驚訝,有資料說法如下:
南懷瑾老師說,應該讀成: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知者樂,水。」智者之樂,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 「仁者樂,山。」仁者之樂,就像大山一樣,巋然矗立、崇高、安寧。 接下去四句:「知者樂」,知者是樂的,人生觀、興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壽」,寧靜有涵養的人,比較不大容易發脾氣,也不容易衝動,看事情冷靜,先難而後獲,這種人壽命也長一點。 這是連起來的意思,千萬不要亂解釋:聰明的人一定喜歡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歡山。那問題就很大了。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pema96z.html
古文沒有標點符號,是不是這樣斷句,無法確定。
不過如果是這樣斷句,三個「樂」,都是「快樂」,讀音應該要一樣吧?!
究竟是誰把「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節錄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就又是一個追查課題了。
Back to 悅讀閱讀(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