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ㄊㄠ ㄊㄧㄝˋ)有好多種意思:
「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
《左傳》中記載為縉雲氏之不才子,名饕餮,四凶之一;
《山海經·北次二經》:「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麅鴞,是食人。」(麅鴞:郭璞《山海經》注:「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
宋·蘇軾〈老饕賦〉:「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
明朝楊慎(1488-1559)所撰的《升庵外集》中記載為龍之九子中的老五,名饕餮。
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
《呂氏春秋·先識》篇內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被認為是描繪饕餮的獸面。這種紋飾出現於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那種玉器上面的饕餮紋則是神明騎著神獸的樣子,有專家認為這是饕餮紋最原始的樣子,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頭文化」、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
《山海經》裡的怪獸麅鴞,被郭璞解為「饕餮」
《山海經·北次二經》:鉤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麅鴞(ㄆㄠˊ ㄒㄧㄠ),是食人。」
東晉郭璞《山海經注》麅鴞:「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
《左傳》裡的「饕餮」是不才子,四凶之一
帝鴻氏之不才子「混沌」;少皞氏之不才子「窮奇」;顓頊氏之不才子「檮杌」,以上合稱「三凶」;
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稱「四凶」。
《左傳·文公十八年》:「縉雲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
饕餮之徒
饕為貪財,餮為貪食。饕餮比喻貪吃的人。
南朝梁·蕭統〈陶淵明集序〉:「又楚子觀周,受折于孫滿,霍侯驂乘,禍起于負芒,饕餮之徒,其流甚眾。」
《幼學瓊林·卷三·飲食類》:「多食不厭謂之饕餮之徒。」
唐·杜甫〈麂〉詩:「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
蘇軾把「老饕」變成享美食之人:
宋·蘇軾〈老饕賦〉:「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
「饕餮」是龍之九子中的老五
「龍之九子」主要有兩種版本,李東陽版裡沒有饕餮。
明朝楊慎(1488-1559)所撰的《升庵外集》中「饕餮」是龍之九子中的老五:
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盖。
李東陽是楊慎的老師,前者是明朝內閣首輔,但後者是才子,更有名:
《明史》稱楊慎:「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詩文外,雜著至一百餘種,並行於世。」又善彈琵琶。其最具盛名的長篇彈唱敘史之作為《二十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的《臨江仙》成為《三國演義》第一回開篇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Back to 悅讀閱讀(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