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展給我的感覺,不是驚豔,而是感動。

報紙上老是報導誰誰誰去看了米勒,好感動。

到底他們為何感動?我好奇。

不是只是一些農村的繪畫嗎?我不解,他們為何感動,只是對『始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感恩嗎?

老公竟然是我們家第一個去看米勒展的,他一向是我們家被公認最沒藝術素養的,他跟著學校一群同事去看展,遇到最近當紅的超級辣媽解說員。他帶著導覽手冊回來,要我們猜拾穗的三個婦女裡誰最老?還講了幾幅畫給我們聽,他說真的很好看,好看在哪兒,他說不上來,我猜,是超級辣媽導覽員太厲害的緣故吧?!

 

雖然手上也已經有了一本導覽手冊,在報紙網路上也看過許多米勒的介紹,但我對米勒是什麼時代並沒有什麼特別感覺或關心,我只知道他和梵谷有點關係,互相欣賞吧,誰比較年長,誰欣賞誰,我看過就忘,不記得。

近幾年來,歷史博物館的每個特展我幾乎都沒錯過,早在米勒開展前,我也已經在7-11買好票了。聽說看展的人每天都很多,因此我一直在觀望,等好時機。

星期五(2008/7/25)晚上,剛好和一位學生有約,在中正紀念堂站附近討論事情,我想,是『順道』去看米勒的好時機。9:00 pm,我到達歷史博物館米勒展的入口,哈哈,沒人。

門口工作人員說只剩一小時,I know,我已經預習過了,導覽手冊帶在身上,剛剛在捷運上還翻了一番。

我租好語音導覽,想說可以輕鬆安靜悠閒的欣賞米勒,進入之後,

哇~

沒搞錯?!都九點了ㄝ,每幅畫前面都擠滿了人?!

我站在人群外,按下第一條的語音導覽,說當時是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有一群畫家追求寧靜返璞的生活,他們在巴比松鄉間作畫,捕捉樸實平凡的生活 .....這一段好長,遠遠站著的我有點沒耐心,想趕快能看到重點,但是還是終於把它給聽完了。

『聽』的確比『讀』來得容易抓住重點,我光看牆上的文字,其實是有看沒有到的,雖然已經看過很多資料,但也都只是隨便瀏覽。這一段被我嫌有點冗長的導覽,點出了這個畫展的時代背景。

沒有這個時代背景,這個畫展就看不到什麼意義了。

我很想知道在那個時代,法國大革命打得如何,工業革命是怎樣的情景,物理學有哪些發展,中國在什麼朝代  ..... (補記:我後來才發現導覽手冊裡有ㄝ)

我想到電影裡一大堆戰爭的畫面,想到工業革命蒸氣機冉冉冒煙、一大堆機器運轉,農村凋蔽人口外流,台灣的無米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註1),還有桃花源 .....

如果沒有亂世的對比,沒有工業發展背後的冰冷,沒有繁華背後的空虛,或許農村的辛苦及恬淡就彰顯不出來了。

一邊聽著導覽,一邊看畫,我聽到畫家的觀察入微,也感受到畫評家的觀察入微。賞畫的我,也跟著入微的觀察起來。

是畫背後及裡面娓娓訴說的故事,帶動了畫的生動。

如果沒有導覽,對畫外行的我,是看不出什麼咚咚的。隨著導覽,畫裡的天空、動物、人物、眼神、樹木、流水都栩栩如生動起來了,好像哈利波特裡的畫,一個個都動起來了。這些畫的美,在於它背後的故事,在於畫家把他所看到及感受到的,融入在畫中了。

以前,雖然也看過許多畫展,但似乎沒有過這樣故事性的感覺。

看著熟悉的『拾穗』,所有的感動早被媒體給描述光了,那三位婦人,為什麼拾穗?哪位最年輕,哪位最老等等,都已經知道答案了,實踐聖經裡的話,歌頌土地的勞動者....,想不出還有什麼新的感動。可是當我看完畫家布荷東所畫的拾穗之歸之後,我才真正體會到米勒畫中的意境的確是和他們有所不同。再回頭再看一次,有了不同的心境與體會。

米勒展給人的感覺,不是驚豔,而是感動。

田園,為何讓人感動?

讓人感動的田園,背後都有其痛苦,那是痛苦辛苦之後,心靈回歸基本踏實所淬練出來的美~

(未完)

相關連結:

 

(註1)關於陶淵明,可連結到『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捨與得

 

 

Back to 藝文講座展演 (首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u2023 的頭像
    chiu2023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chiu20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