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鵝鑾鼻就只有燈塔。沒想到這次的鵝鑾鼻印象,除了燈塔之外,有藍天白雲碧海,更有綠意盎然及奇石怪岩。
「鵝鑾」是臺灣原住民排灣族語言裡「帆」的譯音,因為附近的香蕉灣有大石像船帆般的形狀,所以特取此名。(是船帆石嗎?)
「鼻」是指岬角,其實此處地形根本就是個超突出的鼻子,稱之為鼻是名副其實。
鵝鑾鼻公園
1982年成立鵝鑾鼻公園,以鵝鑾鼻燈塔為主體,規劃出鄰近五十公頃的風景區。
鵝鑾鼻公園除了燈塔之外,有許多生態豐富的綠色隧道,有讓人非去不可的親吻石、滄海亭、非非洞、冤家路、又一村,還有想讓人想躺下及翻滾的綠色大草坪。
從親吻石旁的木棧道往上走,就是滄海亭,坐在亭內眺望湛藍的海水,清涼的海風吹拂著,要不是來了幾位大嗓門的大嬸,我還真是不捨得離開啊!
滄海一聲笑(作詞:黃霑;作曲:黃霑)
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浮沉隨浪只記今朝。
蒼天笑,紛紛世上潮,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江山笑,煙雨遙,濤浪淘盡紅塵俗世幾多嬌。
清風笑,竟惹寂寥,豪情還勝了一襟晚照。
蒼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鑽過非非洞,不想入非非也難!冤家路當然就寬不了的嘍!穿過冤家路,若沒與冤家狹路相逢,就柳暗花明了!
濤浪淘盡人間是非,別想入非非,對著滄海大聲笑幾聲,能退則讓,別和冤家同時擠進一條路啊!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哪!
鵝鑾鼻燈塔
我們坐在燈塔的影子裡納涼,望著看似平靜的大海,聽女兒講燈塔的故事,不時發出滄海大笑聲。
鵝鑾鼻燈塔是臺灣最南端的燈塔,建造的初衷並非要為台灣的漁民照亮回家的路,而是在列強的壓力下才建造的。
在十九世紀中期,各國船隻途經鵝鑾鼻近海,常在外海七星嶼附近觸礁翻覆。清廷於美、英、日等列強壓力下,在1883年完成鵝鑾鼻燈塔。
鵝鑾鼻燈塔在當時是世界上唯一的武裝燈塔(誰打誰啊?),四周有護城河(看來不深,且目前沒水),圍牆上有洞,是置槍的槍孔。在中日甲午戰爭後,清軍撤離時把燈塔炸燬,燈塔於1898年重建。二次大戰時被美軍炸燬,戰後依原建築修復迄今。
塔高24.1公尺,圓柱形塔身為白鐵製(鐵製的好處是.......不容易炸毀嗎?),塔頂是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高達1,800,000燭光,照射距離達27.2浬,是目前臺灣最亮的燈塔。(我好想登塔去看那據說是水晶的大透鏡,可惜不能登塔!)
詩人余光中在《鵝鑾鼻》描述了登塔的心境:我站在巍巍的燈塔尖頂,俯視著一片藍色的蒼茫。在我的面前無盡地翻滾,整個太平洋洶湧的波浪。 go to 2013墾丁自然生態之旅~從鵝鑾鼻俯視的大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