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教改十五週年。
有越改越好嗎?還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今年有誰記得這個日子?
大家都冷漠了?
410運動14年,教改白老鼠長大了,新閣教改怎麼調?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2008/4/10公民新聞平台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14724
410教改運動已經過了14個年頭,關於教改的體制外、體制內對話,也在當年的運動後半年正式展開,開啟了台灣教改風起雲湧的十四年。這期間多元入學、九年一貫、廣設大學、一綱多本...諸多新措施,都使得身處其中的家長與孩子"感觸良多",正反評價不一,也讓歷任教育部長進行過許多的補救、承諾與修正,政黨二次輪替、新閣即將上任,這個由劉兆玄參與教改建議書撰寫且擔任推動小組召集人的教改大業將何去何從?微調的程度是"微乎其微"還是"見微知著"從而非得大改不可?今晚七點,有話好說!(本次開放Call In (02)27719010)
預定來賓:
-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重建教育連線"成員之一
- 鄭揚,第一代多元入學方案白老鼠,現正申請出國唸書
- 黃榮村,台大心理系教授,410教改運動發起人之一,曾任教育部長,現任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 吳忠泰,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國中教師
本次開放Call In (02)27719010 ,敬請踴躍參與!未及Call In者歡迎直接於本網頁迴響留言! 感恩!
台灣立報社論 2006.04.11
410教改已經滿12年了。12年前,410的教改遊行,催生了台灣波瀾壯觀的教育改革運動。這個源自民間發動的活動,迅速地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懷與支持。即使日後行政院主持的、以李遠哲為召集人的教改會,在方向與內容上,也很明顯地受到410教改運動的影響。一個民間的運動,發揮如此鉅大的影響作用,是很不尋常的。
不可諱言,410教改運動對台灣的教育產生許多正面的作用。如今台灣中、小學教學比較活潑生動,升學方式多元化,中、小學小班化,高中、大學的普及化,種種改變,雖然並非全然沒有副作用,但是正面的影響是很顯著的。
然而,教改在近幾年來卻受到社會嚴重的批評。批評的面向很廣,但根本的因素可以歸結為「教育商品化」。例如,教科書一綱多本,導致學生往往要購買多個版本,不僅造成學習沉重的負擔以及補習班的風行,也促成義務教育的階級化:貧窮孩子沒錢買參考書,不可能上補習班,更不要談進入各種為了甄試入學需要的才藝補習班。教育本具有促進社會階級流動、維護社會公正的最後防線的功能,卻在教改中受到摧殘。因此,教改的初衷雖然是為了創造一個理想的社會,其結果卻是產生一些嚴重的反效果,這是近幾年來,社會各界對教改批評的根源。可以說,410教改運動是好心辦了一些壞事。
造成這個「好心辦壞事」的結果,與教改人士的教育理念以及他們背後的意識形態有關。教改人士多屬留學美國的菁英,深受美國自由主義無形的薰陶。自由主義在理念上批判威權主義,這對當年國民黨戒嚴體制下的教育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具有理論上與道德上的優勢。當年社會普遍支持410教改運動,說明自由主義的教育理念是具有對症下藥的功能。
但是,當今的教育問題根源並非完全來自威權政治,商品化與市場化正悄悄地宰制人民的受教權。尤其從1980年代末期(也就是台灣解除戒嚴時期),商品化與市場化隨著國際新保守主義的興盛而越加蓬勃,片面地鼓吹自由主義,將會不自覺地掉進保守主義的陷阱。台灣的教改運動不幸正掉入這個陷阱。新保守主義的意識形態的影子,是當今教改運動的根本問題。
《410教改10週年》特別報導十年教改 昇華?沈淪?
記者黃以敬╱專題報導2004/4/9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apr/9/today-file1.htm
民國八十三年四月十日,一場嘉年華似的遊行在台北街頭展開,不是抗爭、也沒有激情,卻是台灣民眾第一次走上街頭高喊要「教育改革」,掀起風起雲湧的教改浪潮﹔明天,四一○教改運動屆滿十年,學校教學變活潑了,學生升學也開始多元了,民間團體卻計畫重新建立「哭牆」為學生爭取基本的教育人權。十年教改,有必要面對更深層的檢視,而下一個十年、百年,教育改革如何永續發展,則更需要細膩的規劃與探討…。
為了解台灣教育環境,應教育部邀請編寫高中數學教材的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志願到彰化高中「蹲點」試教兩年,卻因此發現數學教育的問題,其實不是在數學課程,而是整體教育出了問題,也因此有了四一○教改運動的原始念頭。
八十三年四月十日,三萬多人走上街頭,包括大學教授、家庭主婦、在學學生等各行各業的人,高呼要「增設高中大學」、「小班小校」、「教育現代化」及「教育基本法」,前二者希望進行教育環境結構的徹底改造,後者則希望推動傳統僵化教育體制的鬆綁。
為回應民間訴求,當時的行政院長連戰出席宣示同意成立「行政院教改諮議委員會」,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應邀出任召集人,兩年後提出「教改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也據以核定「十二項教改行動方案」,自此,背負著民意的期許,大規模教育改革工程開始展開。
過去主軸 教材多元化
呼應於當年要求政治與社會徹底解嚴的社會氣氛,四一○教改運動呼籲的「教育現代化」,與「教改總諮議報告書」倡議的多元化、鬆綁,經過教育行政進一步闡釋,陸續推出「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高中職及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成為最吸引各界注意的具體改革措施,教師有了設計教案、自編教材的自主權,學生也自此免除「一試定終身」的宿命。
政府更大量開放技職校院改制大學,有意擴大大學窄門降低升學競爭,國中小則積極推動「小班教學」,希望強化教學靈活空間﹔十年間,國小班級人數則由三十八人降為三十人、國中由四十三人降為三十五人,大學數量則由五十一所增加為一百五十三所,淨在學率由十二點一%提高為三十一點九%。
欠缺配套 批評聲不斷
「小班」推行了,但四十九班以上的大校比率例卻由六點五%升為十四點六%,呈倍數增加,可以擴大顛覆傳統教育齊頭管理模式的小校,卻從未觸及﹔而增設的上百所大學中,則以私立為多,佔了六十六所,而且多是專科改制,學生就讀價廉又質優的公立大學比率,卻反而從四十六%降為三十二%。
曾參與四一○遊行的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重新組成「樂學連」再上街頭;他批評,「過去十年嚴重忽略教育結構的改革,所做的根本是『廉價的教改』」。
同樣曾經參與遊行的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也發表「教改萬言書」,痛斥「大學增設」與「課程簡化」造成國人學習品質下降,教改成為一場民粹式的美夢。
隨著社會解嚴與教育鬆綁趨勢而崛起的「全國教師會」,也發出怒吼,質疑過去的教改,不僅忽略基層教師的參與,師資的培育與進修,也沒同步趕上,數萬名教師不僅首次走上街頭抗爭,教師退休人數也在去年累計突破九千人,創下歷史高峰。
教改永續 經費盼增加
儘管爭議不斷,「教改不能回頭」、「教改要永續」,卻還是大多數人共同的期許。樂學連呼籲,應提高教育投資「擴大公立大學容量」,要求政府更正視教改必須從整體教育環境的結構性改革做起。
教師及家長團體則要求「參與決策」,全國家長會聯盟理事長蕭慧英指出,過去十年,換了六位教育部長,政策執行出現銜接落差,未來除希望教育人事應該更穩定,更值得重視的是,教育政策則應建立更長期、公開且有基層意見回饋的機制,才不會因「人去政息」而變動。
以學生為主體的中學生權益促進會,更結合了人本基金會、後四一○教改論壇組成「友善校園聯盟」,選擇重新要求「禁止體罰」,從最基本的學生人權再出發。
後四一○教改論壇成員李天健指出,這不是對教改失望,而是呼籲教改應重新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檢視與思考。
台大化學系教授劉廣定更一再呼籲,教育的改革不能只追求快樂的「鬆綁」或「簡化」,國中小、高中、大學的課程改革,必須站在確保「品質」與「能力」的前提上。
教育立委程振隆建議,大學、技職教育必須進行評鑑,確保學生的學習是有品質的,師資的專業素質,也必須要提升。
全教會常務理事吳忠泰則認為,未來學齡人口的減少,教育資源如果可以重新分配,教師工作內容、教學環境可以藉機改善,也許就是「二次教改」的轉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