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經 •中卷》: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氣行於地,形麗於天,因形察氣,以立人紀。紫微天極,太乙之禦,君臨四正,南面而治,天市東宮,少微西掖,太極南垣,旁照四極。四七為經,五德為緯,運斡坤輿,垂光乾紀,七政樞機,流通終始。地德上載,天光下臨,陰用陽朝,陽用陰應,陰陽相見,福祿永貞,陰陽相乘,禍咎踵門。天之所臨,地之所盛,形止氣蓄,萬物化生,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須而成一體,此之謂化機。

《史記•天官書》中記載道,「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五星是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星。

這五顆星最初分別叫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星,這也是古代對這五顆星的通常稱法。

把這五顆星叫金木水火土,是把地上的五元素(五行)配上天上的五顆行星而產生的。

金星,古名明星、大囂、太白。光色銀白,亮度特別強。除了太陽和月亮外,是天空看起來最亮的天體,最亮時比天狼星還要亮。金星於黎明見於東方叫啟明,黃昏見於西方叫長庚。《詩經•小雅•大東》中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木星,古名歲星或歲,有人認為甲骨文中的歲字即指歲星。古人把木星的週期與農事聯繫起來,可能因為木星和太陽活動週期相近。木星十二年繞天一週,每年居十二次的一次,故名歲星。並用歲星所在的次名作為紀年的標準。

水星,古名辰星,離太陽最近,看上去總是在太陽兩邊擺動,離開太陽最遠不超過三十度。中國古代把一週天分為十二辰,每辰約三十度,故稱水星為辰星。

火星,古名熒惑。以其紅光熒熒似火而得名。火星在天上的運動,時而由西往東,時而由東往西,很迷惑人,故名熒惑。

土星,古名鎮星。土星每約二十八年繞天一週,每年進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叫歲鎮一宿,好像輪流坐著二十八宿一樣,故名鎮星。

資料來源: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5/10/8/48861.html

 

問題:史記和青囊經 那個較早?

《青囊經》作者黃石公,是西元前約二百二十年間秦朝的學者。全經共分三卷:上卷敘述河圖五氣、洛書方位與陰陽二氣融合而化成天地之定位等學理,故謂之化始。中卷說出天地間形氣依附與方位配合而成一體的動力,故謂之化機。下卷說明天地間形氣方位與各種法則配合後的影響力,故謂之化成。(資料來源)

《史記》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西元前145年),大約卒於漢武帝征和三年(約西元前87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u2023 的頭像
    chiu2023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chiu20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