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西洋情人節(2016/2/14),想到數學上有個「愛心線」方程式,也就是「心臟線」。
在查詢過程中,讀到一個與笛卡兒有關的浪漫故事:
說過「我思故我在」的法國數學家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發明了數學上重要的直角座標。
(以下故事情節很浪漫,但不合乎史實....不過,情人節嘛,浪漫一下!!)
笛卡兒在年少輕狂時,於一個偶然場合中認識了瑞典國王的女兒——克莉絲汀公主。 這位公主與一般女孩大不相同,她不太喜歡文學著作,卻非常熱衷於數學的學習。公主邀請笛卡兒回宮中教她數學,他也欣然答應。進入宮中後,笛卡兒傾囊相授,公主的數學程度也大有進步。在朝夕相處之下,兩人日久生情,逐漸譜出一段戀曲。 國王得知後大為震怒,下令將笛卡兒處死,但在公主的苦苦哀求下,國王才網開一面,將他逐出宮外。笛卡兒回到法國後,對於這段戀情仍無法忘懷,不斷寫信寄給克莉絲汀,但總是猶如石沉大海一般,沒有得到任何回音,因為他寫的信全部都被狠心的國王攔截沒收。 後來,笛卡兒染上黑死病,身形日益憔悴。他自知來日無多,在臨終前寄出最後一封信,信中只有短短的一條公式「r=a(1-sinθ)」。國王拆開這封信後,因看不懂箇中含意,便破例將信交給了克莉絲汀;聰明的公主立刻解開謎題,利用極座標畫出漂亮的圖形,那就是有名的「愛情心臟線」。
笛卡兒藉由這條公式充分表達對公主的思念,成功躲過國王的嚴厲查核,輾轉讓公主得知他對愛情的執著。後來公主登基繼承王位,派人四處找尋笛卡兒,希望能再續前緣,無奈笛卡兒已撒手人寰。這對有情人終究無法成眷屬,只留下無盡的傷悲與哀愁……。
翻出《笛卡兒的祕密手記》,發現前述故事掰得有夠離譜(沒有國王、沒有黑死病、笛卡兒不年輕、女主角應該有兩位、沒有心臟線....),《笛卡兒的祕密手記》這本書說的,應該比較接近事實:
女主角是流亡在外的波希米亞公主伊莉莎白;瑞典女皇克莉斯汀娜(Christina,1626出生)是女配角。
兩位都年幼喪父,都求知若渴,都在花樣年華時讀到笛卡兒的《方法導論》,仰慕笛卡兒的學問,都請笛卡兒擔任其教師。
伊莉莎白為何流亡海外?話說1620年,笛卡兒參與的巴伐利亞戰役,伊莉莎白的父親非特烈五世(Frederick V)被廢除波希米亞國王王位,舉家離開布拉格,流亡海外,當時小公主才2歲。1633年,伊莉莎白的父親染上瘟疫病逝於德國,得年36歲,身後留下遺孀及九個小孩~4位公主,5位王子,伊莉莎白排行老大。由於非特烈的母親是荷蘭一位親王的姐姐,於是這些孤兒寡母得到荷蘭的庇護。直到伊莉莎白公主過世為止,流亡在外的她始終保有「波西米亞女皇」的稱號,她的孫子是後來大英帝國的國王喬治一世。
年輕的伊莉莎白求知若渴,她讀到笛卡兒的《方法導論》時,就非常仰慕他,後來透過關係與笛卡兒通信。
西元1624年,46歲的笛卡兒與24歲的伊莉莎白公主在荷蘭相見,公主成了笛卡兒的學生。
西元1644年,笛卡兒離開荷蘭,回到故鄉法國,和伊莉莎白繼續通信,且不斷回到荷蘭與公主見面。
之後,公主因故離開荷蘭前往德國,伊莉莎白的妹妹蘇菲亞公主還和萊布尼茲發展了一段深厚的友誼。在這幾年間,笛卡兒在學術上遇到一些麻煩,稱之為「烏垂特衝突」(Utrecht)........。
故事轉到瑞典。
1646年,求知若渴的20歲瑞典女皇克莉斯汀娜讀到笛卡兒的《方法導論》,決定邀請笛卡兒到她的宮廷來任教。但是笛卡兒一直不願意離開荷蘭,女皇和他透過信件討論哲學,直到西元1649年9月,笛卡兒才動身前往斯德哥爾摩,因氣候異常,在海上航行了一個月才抵達,抵達後還寫信給伊莉莎白。
克莉斯汀娜自小聰穎過人,6歲時,父親戰死沙場,她立即被推選為瑞典女皇。西元1644年,18歲的克莉斯汀娜掌政權。
1649年10月,53歲的笛卡兒擔任23歲瑞典女皇克莉斯汀娜的家教,隔年2月,染上肺炎而病逝瑞典。關於笛卡兒的死有很多陰謀說,在此就不說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