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端午節,早上插了艾草菖蒲、憶起西湖、讀了《離騷》,正午,把蛋立起來。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脩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㠯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

 

過了午時,兩顆美味美華粽熱騰騰出爐,在心愛的Pisa杯倒入扮演雄黃酒的威士忌,

要拍照存證時,蛋卻立不起來,只好靠杯。

 

今天的《現代啟示錄》演的正好是屈原的一生,知道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屈原。

其中最令我訝異的是,在片尾,說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南北朝)和屈原的年代(戰國時代)相差700年,

那是誰把屈原和端午給連繫起來呢?《現代啟示錄》沒說,google吧!

 

先讀了司馬遷《史記》的〈屈原賈生列傳〉,沒找到我要的答案。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爲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爲秦所滅。自屈原沉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爲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爲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再繼續google~

 

西晉名臣周處《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葉裹粘米煮熟,謂之角黍。」

其中「角黍」就 是粽子。

 

再仔細看,周處?除三害?

 

沒錯,《風土記》作者正是除三害的周處!周處改過自新的傳說出於《世說新語》。

 

周處之介紹,參見維基百科:

周處(236年-297年),字子隱。東吳吳郡陽羨(今江蘇宜興)人,鄱陽太守周魴之子。周處年少時縱情肆慾,為禍鄉里,後來浪子回頭,改過自新,功業更勝乃父,留下「周處除三害」的傳說。 吳亡後,周處仕晉,剛正不阿,得罪權貴,被派往西北討伐氐羌叛變,遇害於沙場。 周處著有《默語》三十篇及《風土記》,也曾撰集吳國歷史。《風土記》是記述地方風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陽等等習俗,所依據的便是這一部《風土記》。

 

第一次把端午節跟屈原聯繫起來是在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

 

屈原五月五曰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曰,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白日忽見一士人,自云「三閭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曰作粽,並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

 

吳均(469~520年),南朝齊梁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讚。

《續齊諧記》現存傳本有17條,文辭優美,書中不少故事曾廣為流傳,如張華識別斑貍精故事,九月九日桓景登高避災故事,七月七日織女渡河會牛郎故事,五月五日作粽祭屈原故事等等,常為人引作典故。

《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者也。」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敘述競渡、懸掛艾草菖蒲...、等習俗。

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觀之。

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並踏百草。今人又有鬥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 以禳毒氣。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是日競渡,采雜藥。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瘟病。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取鴝鵒教之語。

 

宗懍(約501~565),梁普通六年(525年)舉秀才。 一生著作頗豐,有文集二十卷行於世。其中《荊楚歲時記》為中國現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部記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散文著作,記述荊楚地區的農事、治病、祭祀、婚嫁等民俗習慣和民間故事。

 

 

p.s.照片裡的比薩杯,就是在伽利略故鄉比薩買的,羨慕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u2023 的頭像
    chiu2023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chiu20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