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的創意學》第二章創意二部曲中提到:創作分為『創』與『作』二部份,這二個不同的學習科目是從二個不同的領域獲得,用佛法裡的名詞正是『智慧』與『方法』。學習創意是一種修行。今日創意教育的教學重點都在後者-『方法』。

他說:

於是想作畫家就學畫,想作作家就學寫作,想作電影導演就學電影,想學作曲就學音樂,想學編舞就學舞蹈等等。聽起來很正常,這是大家所熟悉的方式,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這樣的教育整整缺了一半的訓練。

另一半,就是『智慧』,怎麼教?他在書中的好幾章裡談了很多『智慧』與創意之間的關係。值得讀喔!

7/22夜訪朱銘美術館後,最感動的是他最新的作品,好像題為『藝術即修行』。回家剛好看到李四端在101高峰會訪問朱銘,真是巧啊!

朱銘的作品貼近生活,親近百姓,情趣盎然。有些作品似是信手拈來,輕鬆隨意。但這些作品何以成為經典?朱銘表示:這源於“修行”與“繼承”。他說:“藝術需要學習,但這只是認識別人而已;‘修行’則是認識自己。如果只是停留於學習,做出來的東西跟別人一樣,這是很糟糕的。藝術家的‘修行’不是宗教崇拜,而是內心的反省和改變,是創作的必要過程。”

藝術修行是他創作五十年領悟出來的藝術精神與內涵。在人人強調學習的世代裡,朱銘則要藝術家們忘掉學習。

「學習都是與自己無關的事情,只是一個認識別人的過程,但人家那麼多好東西,不是自己的,沒用。學習是獲得,修行是忘掉。記得越多越糟糕越複雜。有一句說話,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己。修行是一種態度,不是宗教,由於藝術家需要創新,便要了解自己的想法脾性,要有天下找不到第二個我的追求。」

朱銘覺得學習只能是技術問題,但技術與藝術差別非常大,例如象牙球雕刻,便是民間技藝。 

他說要  忘掉學習 忘掉過去。現年七十歲的朱銘,希望人們在創作時要放下雜念,忘掉別人的東西,卻不會丟掉智慧,清空出頭腦,便可脫胎換骨。這是一種心理建設,每天去想,提出主張,日子久了,便能建立自我,要認為:「我最重要!」朱銘說,他最初是跟隨傳統雕刻家楊英風學習,老師第一句跟朱銘說的話便是:「千萬不要學我!」

朱銘和賴聲川的說法,其實是異曲同工的。

而我認為賴聲川的『方法』與『智慧』,正好與『左腦』與『右腦』可以相互呼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u2023 的頭像
    chiu2023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chiu20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