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用『風行草偃』來形容上位者的『德政』,但看現在政府的作為,常常是上位者愛怎麼做,下面的就乖乖的執行,不敢反抗,用『風行草偃』來形容,也頗為貼切呢。只是前者的風是德風,後者的風,則是歪風。
我覺得國文考題的這篇短文,寓意蠻深的。
用錯成語 基測糗大了 曾舜/教(台北市)
「成語」是社會上習用之古語,有約定成俗之意涵存在,所以,一旦用於言談或文章中,務必求其正確,才可發揮要言破的、神速妙喻之功效。這也是它在國文教學或考試當中備受重視的原因。
今年國中第一次基測的國文試題,很多人發現,國文試題第三十七題短文閱讀,命題者竟誤用「風行草偃」這一成語。
只要是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風行草偃」出自論語顏淵篇:「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所以,「風行草偃」四字是在說明:上位者若能用道德感化人民,起正面帶頭作用,則影響深巨。而今年國中基測試題卻望文生義,將「風行草偃」當成是「不能對真理堅持之盲從附和」。
除了誤用成語之外,命題者為造成足夠的誘答力,有時拿捏不穩,就會造成爭執影響考生權利。看來命題技巧的提升仍舊是教改最需重視的一環了。
【2007-05-31/聯合報/A19版/民意論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