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克里特島伊拉克里翁的卡贊札基斯(Nikos Kazantzakis,1883~1957)是希臘希臘小說家,詩人,散文和遊記作家,記者。當時的伊拉克利翁仍處於鄂圖曼帝國統治之下,尚未加入希臘(1908年10月6日,克里特島脫離土耳其,併入希臘)。他在雅典學法律,然後到巴黎學哲學,足跡遍及歐洲、俄羅斯、中東、中國、日本。其一生遊歷各國,受到古希臘文化、天主教、佛學和共產主義等多種思想的影響。其長詩《奧德賽:現代續篇》氣勢磅礴,內容龐雜。《希臘左巴》與《自由或死亡》兩篇小說寫克里特島的風土人情,頌揚了當地居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小說《基督的最後誘惑》則因描繪了一個與傳統觀點不同的耶穌引起極大的爭議。

 

卡贊札基斯1919年踏入克里特政壇,1930年代他將很多經典名著比如但丁《神曲》和歌德《浮士德》翻譯成希臘語。1935年卡山札基曾到日本和中國訪問,著有《中日紀行》。

 

卡贊札基斯的《奧德賽:現代續篇》(1938)是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的續篇,十五年間改寫了9次才出版。以33333行詩句呈現。

史詩描寫英雄奧德修斯重返家園後又出外漫遊:到斯巴達帶走海倫,到克里特島發動政變,又到埃及參加了工人革命,去高山上修道,建立了一個烏托邦,在漫遊中他遇到各種象徵性人物,最後死在南極,靈魂升天。長詩既反映了作者的生活經歷,又包含了深刻的哲學思想。

 

1946年卡贊札基斯完成了他最受歡迎的小說《希臘左巴》。1947年卡贊札基斯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職,從事組織翻譯經典著作,促進東西文化交流。第二年他又辭去了職務,客居法國,專注創作以克里特島為背景的小說,此後進入了小說創作高峰。1953年他完成了《基督的最後誘惑》和《自由或死亡》,前者將耶穌描寫為一個普通的有著各種誘惑和煩惱的人,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後者則充分表現了克里特島的風俗和當地居民的精神,受到文學界很高評價。

 

他被葬於出生地伊拉克里翁,墓誌銘是 「我一無所求,我一無所懼,我是自由的」

Epitaph on the grave of Kazantzakis in Heraklion. It reads "I hope for nothing. I fear nothing. I am free."


 

 

《希臘左巴》同時是一本小說、一部電影和一首樂曲的名字,這本小說的作者1955年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這部電影在1964年曾獲三項奧斯卡金像獎,這首以希塔基民謠創作的電影主題曲及其舞蹈風靡全世界,從此世人將希塔基舞蹈稱為「左巴舞」,《希臘左巴》舞台劇至今仍是百老匯叫座的節目之一。

 

《希臘左巴》(1946年)透過左巴的形象,熱情地讚頌了克里特島勞動者身上所蘊含的創造力。

小說的內容是英國作家巴蘇買了希臘某座小島的採礦權,要去那裡開礦;在前往該島的船上,他遇見了左巴,左巴是一個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粗人,但是卻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左巴要求他僱用自己,幫他打理一切採礦的事,兩人因此結伴來到這座小島。書中主要描寫的就是兩人在島上的生活,一直到左巴離開為止的故事。

小說以一位知識分子的眼光,塑造了一個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的性情中人左巴,當他激動到無法言語時,就會縱情地起舞或狂放地撥彈;恰與另一主角巴蘇,一個壓抑甚至近乎犬儒的知識分子形成強烈對比。巴蘇與左巴兩個人在個性上的差異,作者做了很深的刻劃。個性謙和的、理性的、瞻前顧後的、壓抑的巴蘇一直在尋求的人生意義和價值,爽快的、率真的、重義氣、愛肉慾和幻想的左巴似乎輕易就悟到了。

有一次左巴對巴蘇說:「老闆,你什麼都有,但是你仍然錯過了生命,因為你心中少了一點瘋狂。如果你可以瘋一點你就會知道生命是什麼。」

 

《希臘左巴》曾經是女作家三毛生命中的過客,結婚前夕,荷西因為三毛最後一天做自己的女友,於是請她到一家五流沙漠電影院看了一場好片子——《希臘左巴》;

村上春樹曾在37歲到40歲時擕妻旅居希臘,《希臘左巴》和克里特島風情激發他完成了《遠方的鼓聲》,同時開始創作《挪威的森林》;

李敖也不止一次提到過「充滿了活力充滿了煽動力」的左巴,並自稱自己就是「中國的左巴」;

 

印度當代哲學家奧修把主張享樂的左巴和主張苦修的佛佗相提並論的「佛陀的左​​巴,結合物質和心靈,結合左巴和佛陀」。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自維基百科)


 

 

 

相關文章:

★ 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克里特島(2016/5/3)

★ 卡贊札基斯的《希臘左巴》(2016/5/3)

 

 

Back to 科學數學發源地~古希臘文明溯源 行程規劃 (2016/4)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u2023 的頭像
chiu2023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chiu20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