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雜誌這星期(2008/11/18)出了一本教育專刊,
http://www.cw.com.tw/event/epaper/cw081118.htm
標題文章是:哈佛震撼彈,學生居然不會問問題!
讓我感到震撼的,不是『學生不會問問題』這件事,而是老師『居然』不知道這個存在已久的事實!
很多老師總是以為把課程『教』完,就是盡到了責任,教了之後學生懂不懂,教的方式及內容學生能不能吸收,都不是他們會去考量的,甚至根本不會去想這個問題。
報導上說:
哈佛大學伯克教學中心(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針對二十門課的教授、四百位學生,分別調查老師與學生是否掌握課堂「核心概念」(Big Idea)?跌破教授眼鏡的是,只有不到三成的學生,抓到教授在那門課想傳達的核心概念。
來自全美六百所頂尖高中的六千名哈佛新生,遇上不乏諾貝爾獎得主的黃金陣容教授群。頂尖的學生、優秀的教授,學習成效落差卻如此巨大,「教」與「學」之間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結果讓我們非常震驚,」哈佛大學歐洲歷史與文學教授、伯克教學中心主任威京森(James Wilkinson)接受專訪時以開放的態度分享說,「多數哈佛教授教的,並沒有自己想得那樣好。」
這是一個知識爆炸性成長,連哈佛大學教授都要重新思考怎麼教學的年代。
哈佛發現,即便是聰明又會考試的全美資優生,也經常帶著偏見的知識前來學習。他們很會考試但不會問好問題,他們習慣被動學習,導致學習成效很差。
在一個知識持續變動的時代,哈佛意識到,「如何教」比「教什麼」更重要;它們更提醒全世界各級老師與父母,在學習這條路上,角色必須調整,我們不再是單向傳遞知識的聖人(Sage),而是與學生一同探索學習的伙伴(Collaborator)。
哈佛的學者認為是教和學之間出了問題,我覺得是『教』的問題比『學』還大!
學生不會問問題,是長久以來的事,有何『震撼』?
如果老師本身只會灌答案,而不會問問題,怎樣能教出會問問題的學生?
不過我也佩服哈佛的學者,他們這些年來開始在思考『教』的問題。他們最近幾年一直在重視『教學』的問題,而我們國內卻仍是忽略教學,只拼研究的論文!
天下的記者到哈佛做採訪,採訪稿裡提到:
大學博雅教育的關鍵在於,將教育的焦點從「內容」(學什麼)轉移至「過程」(怎麼教與如何學),思考哪些過程能夠使大學畢業生具備上述能力。
過去三十年對學習與教學過程的研究,讓我們更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許多新教學方式與工具。但研究的過程也發現,學生的學習成效並未像我們所期待或聲稱的那樣好。
其中一項有趣的發現是,過去以為大一新生帶著空空的腦袋進大學,等著學新東西,但這項假設已被推翻。學生經常是帶著「錯誤認知」(misconception)來學習。他們帶著各式各樣源自經驗的成見進大學,其中不乏錯誤的想法。
考高分,但不會問問題
當我們更重視學生如何得到答案,而非答案本身的時候,會發現學生的思考或邏輯不夠好,求知、探尋問題的技巧其實相當糟。
哈佛成功錄取了許多考試成績非常高的學生,但考高分並不意味著更深刻的理解。
我們發現哈佛大學學生問問題的技巧並不好,要他們問出深刻的問題非常困難,但這卻是最根本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他們在進入大學前被教導了太多「答案」,好奇心早被扼殺,甚至來不及發問就被告知答案,正因為是被動學習,學習效果非常有限。
這正是我這些年來在教學上的努力所得到的心得,老師總是在灌許許多多的答案給學生,學生也努力的背了許多答案,在他們執著於『學答』的孜孜不倦下,忘了也忽視了『學問』才是重要的。
這是我2008/11/19演講時的其中一張投影片~
問問題,是要教的,學生不是自己就會的。
問問題,不是只是問出答案,而是藉由問題幫助思考,澄清,延伸。
只要答案的問題,上網查就有了。
孩子在小的時候,很愛問問題,也會問問題,
但是,這個原始的好奇天分,卻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被老師及家長等大人們給慢慢抹殺了。
幾米在『布瓜的世界』裡以及郝廣才的『腦力發電』中有著深刻的描述~
看看大人們如何把孩子教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