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手機已經變成我的學生們無時無刻的動作。到底是什麼東西這麼吸引他們?

 

最近搭捷運時,總愛特別看,看人家在滑什麼,大都是遊戲(尤其是很多顏色方塊那種)、line、FB,少數在看影片。為什麼大家這麼把握分秒秒等車搭車上課下課的各種空檔時間,怕無聊嗎?一直滑,就不無聊嗎?上課滑、下課滑、等車滑、搭上車更滑、下車滑、走路滑、過馬路還在滑....小心滑倒啊!

 

我在憂心,我們年輕學子的學習力及思考力,是不是一點一滴滑掉了?!

 

寫文章、建構教材、寫email喬事情,都是主動學習,在在都需要腦袋運作。被動的瀏覽FB、只按讚、或是窩在沙發上看電視等,其實是用不到什麼腦袋的。如果腦袋不轉久了,不會生鏽轉不動嗎?

 

傻瓜相機是他聰明你傻瓜;那智慧手機呢?好像還是他聰明你傻瓜?!

 

 

下面這一篇文章,讀來心有戚戚焉!

 


王正方/愛因斯坦如是說

 

【聯合報╱王正方】2014.05.16 03:49 am

 

愛因斯坦在一九五○年代有一句話,大意是說科技迅速發展後,人類花更多時間與機器互動,因而變得愚癡。話說得相當重,當時並未引起爭論,那個年月沒有很多人沉迷在虛擬世界中。

 

六十多年後,愛大師的話真的應驗了。旁的不說,單就智慧型手機而論,它可以調閱資訊、寫簡訊、通話、玩遊戲、聽音樂、看連續劇、導航、下載資料編入自己的報告等,用處多多。捷運上、公車中、公眾場合,人們在你的前後左右低頭用手機,不可須臾無此君。

 

黏著手機不放已成為普遍現象。曾監督一位小朋友做功課,數學作業四個半小時還寫不完,以致睡眠不足,對自己也喪失信心。小朋友一邊做數學一邊玩手機,一下子回簡訊,又查看NBA的球賽進展…,一心多用。於是執行鐵腕政策,將手機沒收,兩小時內他做完數學作業。

 

新科技帶來許多玩意兒,的確為人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打幾下鍵盤,資訊就在眼前;至親好友遠在萬里,視訊通話隨時面對面的聊天。一旦有這種方便,就永遠回不去了。現在沒人郵寄情書,不用忐忑地等郵差送信,春情發動就上網赤裸裸地講一番,外加視覺效果,實在沒情調。不用電腦手機的人已列入瀕臨絕種的動物。

 

與科技新玩意兒互動頻繁,確實產生諸多不良的副作用,可是真的如同愛因斯坦所講的,會使人類變得愚癡嗎?

 

愚癡的對立面是智慧,花大把時間玩手機、打電腦,知道許多不必要的資訊,應當不會增長智慧。 獲得智慧不容易,大善知識說要經過戒、定、慧三階段,因戒得定,因定生慧。世間各宗教,都有 專門論述,探討如何才能得「定」。深入修為,無論是做禮拜、祈禱、禪坐、念佛、持咒、閉關, 莫不是想求得更深的「定功」,入定之後智慧現前。

 

靜下心來乃是第一要務,全神貫注不打妄想,一心不亂,心如止水,然後在雜念漸息,近乎空寂的 當兒,或有所悟,大概就與智慧較為接近了。玩手機打電腦與上述的經驗相反,重在一個快字,手 指飛也似的運作,心思更是飄浮,一刻也靜不下來。

 

現代人最怕寂寞,又懼怕與人做直接互動,就透過機器發展虛擬關係,便能放得開,暢所欲言?生活中排滿了忙碌行程,閒下來就打手機、上電腦,玩不費腦筋的遊戲,讀到的文字簡明易懂,沒有觀點或分析,看到的影像充滿了感官刺激,大腦的思考作用就隨之當機。瀏覽了大量電腦手機上的八卦,彼此見面談的還是這些東西,真叫作語言無味乏善可陳了。

 

長此以往智慧將從何而來,遠離了智慧豈不就與愚癡比鄰而居了?產生的後果是懈怠被動,大家已懶於思考,不做判斷。然後抱怨連連,縱有一肚子不滿意,也不挪動,宅在家裡上網寫兩句發洩情緒,成了現代人典型的生活寫照。

 

愛因斯坦大師的先見之明,怎能不令後人佩服?

 

 

(作者為電影導演) 【2014/05/16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u2023 的頭像
    chiu2023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chiu20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